最近一直都處在很忙的狀態,就常常在想我這學期幹嘛選那個多課呢,明明大三了,卻還是有滿多學分的,但是想一想就會想到我剛開始想選那麼多課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繳了一樣的學費,不如多學一點阿,但是當事情都混在一團的時候,那真的是好累阿!一直很想要讓一些課快點期末,這樣就能夠早點解脫,但是這堂課我不想阿~~~~完全沉浸在其中呢!
而這學期的這堂課不知不覺就到了最後,剛開始選課的時候覺得口語與表達有甚麼困難的,不就是我們平常在講話嗎,就用我們平常講話方式去叫外國學生就好了啊,但是在開始上課之後,就漸漸發現,原來華語的口語與表達,完完全全跟我想的不一樣,上完之後我覺得華語真是個深奧又會讓人不自覺想去摸索的一個語言,雖然我們就身處在這個環境裡,但是我還是常常會發音不標準,因為懶惰所以就省略或是改變一個詞的音阿XD
我們常常會很自然的使用華語,但是這樣的結果則是讓我們常常會發音不標準,在和外國朋友聊天時,就算要糾正他們的發音,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因為久而久之,反而有時候會不知道到底哪個音才是正確的呢!我們在教外國人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就是我們念一句,叫他們跟我們一起念,總覺得這樣他們就會學到正確的音,或是知道要怎麼念才會標準,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這個課程,我覺得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平常所講的華語是甚麼樣的一個語言,還有分成甚麼類型,或是怎麼發音等。像是送氣或是不送氣之類的,我記得我從來都沒有學過這種東西,但是我覺得對初學者來講,如果叫他們把手放在嘴巴前面,然後念出一個送氣或是不送氣的音,他們真的會學得比較標準呢!學了這個華語口語與表達,我覺得可以讓自己更能學習到怎麼教外國學生,而不會只是請他們跟著自己一直重複念,而是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教很多東西給他們。
而在教學方法上,我一直都很喜歡老師的教法,有一種輕鬆但是又不隨便的氛圍,可以讓大家討論,一起回答問題,有大家一起學習的感覺,我覺得這對學習者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像我去圖書館看書,如果看到很多人都在玩手機或是睡覺,那個氛圍真的是完全不一樣,如果大家都很專心在看書,就真的會有一種凝聚的感覺呢!在教材使用的部分,雖然有時候我會看不懂課本到底在寫甚麼,不過我覺得這是我自己中文理解的問題,除了課本,老師也會給我們看you tube的影片,這個部分常常讓我覺得好開心,我很喜歡看影片,我覺得如果細細地去思考的話看影片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讓我們在沉悶的教室中,有著較為輕鬆的感覺,也會更專心地在課堂上。課程安排的部分,有循序漸進的感覺,而最後讓我們小組來試教,我覺得這很激發腦力,會一直想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外國學生對於華語是感興趣而不是覺得無聊的。前幾天洗澡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小組試教的部分,可以一樣抽籤決定哪一組先哪一組後,然後改成第一組是先教聲母,再來韻母,再來聲調,最後一組就是輕聲跟變調,這樣感覺會比較好去拿捏該怎麼教,不然零基礎的學生,感覺聲母韻母應該還沒學到,而第一堂課就要學聲調的感覺😅最後的教師教學評量,我超喜歡這個部分,這個可以讓我知道自己哪裡應該要改進,下次要怎麼樣才會比較好,畢竟大家的想法跟感覺不一樣,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想得很周全了,但一定還是會有漏洞的啊!所以我每次報告完都很想知道自己哪裡應該要改進,但是卻沒有一堂課有這種東西可以讓大家寫,讓大家來給建議,我覺得這樣的話,報告就很沒意義,報告完就沒了的感覺,但是其實在報告中,如果有這種評量,我們還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阿!
在未來如果教華語的話,第一我會想要把這堂課的這個氣氛帶到課堂上去,讓學生老師零距離的感覺,再來我會想要把舌前舌後送氣不送氣的這種概念教給學生,如果可以,真的會想要去牙醫那邊買牙齒的那個模型,讓大家可以學著模型來揣摩自己的舌頭位置啊!
最後,我想給自己打一個跟上學期一樣的分數,7.5分。上學期因為有文昇,所以在課堂上比較安靜,但是在報告跟寫部落格時盡了全力,這次則是比較不一樣,在課堂上,我常常想到甚麼就講甚麼,有時候會很無理頭,不過我還是會想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這應該就是平常愛講話的結果,但是常常會忘記回復教學課程網的討論,這真的是一大疏忽阿。而在報告中,跟上學期很不一樣的是,這學期的組員們大家都一起討論,一起努力,我覺得大家都貢獻了很多!最後一點是部落格整理,從上學期開始,我愛上找補充資料,但是這學期的補充資料真的是有夠難找的XD常常花很時間去找,但是為了不跟別人的補充資料重覆到,我常常刪了又刪,分頁關了又關,但是在每個禮拜我還是很努力的去花時間找這些資料,再把上課的一些心得,還有比較打下來,雖然我打得常常都是一大篇流水帳,不過我覺得對我來講,我很難列一點一點的來打出自己的想法或是一些筆記,這也變成是我打部落格的一個手會很酸的點啊XD
最後的最後,我要跟老師說,老師辛苦啦!!下學期有機會的話會再去旁聽你的課的😊😊
***Coggle→→→→ https://coggle.it/diagram/WMZvuyoNyAABDfPY ***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二)
上禮拜我們報告完之後,這禮拜也有兩組報告,首先第一組要教的是聲母,最剛開始他們把21個聲母都列出來,並在旁邊寫這是在那裡發音,我覺得這個可以跟外國學生講,但是如果直接把唇齒音之類的這些字打在教材上面,學生會不知道這到底在幹嘛。接下來就是把聲母一個一個的帶著大家念,還會舉例給大家,讓大家可以運用在生活上,把21個聲母介紹完之後就來進行小活動,第一個是聽然後選出跟題目一樣的聲母,第二個是讓大家念繞口令,我好喜歡玩繞口令,但是我每次玩繞口令的時候都會一直噴口水,害我都只敢在家自己玩XD
再來是第二組,教的是輕聲跟變調,我覺得這部份很難教,也很難去拿捏,這組的部分感覺做的沒有那麼完整,剛開始先由我們上禮拜教的「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進去課題,從「那輕聲呢?」這句話來開始介紹輕聲,這部份教的很多都是我們日常不會那樣講的,我覺得因為我們自己的習慣跟懶惰程度XD常常不會發出輕聲的音,所以在看到的時候會很訝異原來這個要輕聲啊!接下來就播放一個影片是關於輕音練習-食物篇,這裡面有些字在平常也是不會那樣念的,對我來講如果真的要確認音怎麼念,果然還是去查字典最快阿😆再來是講到變調,講了「一」的變調跟「不」的變調,在這部分沒有漏講了後面的字如果是輕聲,要怎麼變調。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講到如果兩個三聲放在一起時,前面那個音的讀法會變成二聲。三個三聲放在一起時,中間那個音會讀成二聲音的這個部分。接下來是玩遊戲,我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想到這麼多遊戲,可是我聽估狗小姐講話,我真的是一頭霧水阿XD我覺得大家都好厲害。
不過在玩遊戲的時候,我有記得之前老師有教過孔子不是輕聲,但是在這堂課教學時,沒有講到這點,如果是外國學生的話應該也會覺得子是輕聲,這也是在教學上的一個忘記講到的部分。
再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日文的影片,再教日本人輕聲怎麼唸,我覺得她念的音好標準,感覺就像是中國或是台灣人呢!
再來是第二組,教的是輕聲跟變調,我覺得這部份很難教,也很難去拿捏,這組的部分感覺做的沒有那麼完整,剛開始先由我們上禮拜教的「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進去課題,從「那輕聲呢?」這句話來開始介紹輕聲,這部份教的很多都是我們日常不會那樣講的,我覺得因為我們自己的習慣跟懶惰程度XD常常不會發出輕聲的音,所以在看到的時候會很訝異原來這個要輕聲啊!接下來就播放一個影片是關於輕音練習-食物篇,這裡面有些字在平常也是不會那樣念的,對我來講如果真的要確認音怎麼念,果然還是去查字典最快阿😆再來是講到變調,講了「一」的變調跟「不」的變調,在這部分沒有漏講了後面的字如果是輕聲,要怎麼變調。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講到如果兩個三聲放在一起時,前面那個音的讀法會變成二聲。三個三聲放在一起時,中間那個音會讀成二聲音的這個部分。接下來是玩遊戲,我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想到這麼多遊戲,可是我聽估狗小姐講話,我真的是一頭霧水阿XD我覺得大家都好厲害。
不過在玩遊戲的時候,我有記得之前老師有教過孔子不是輕聲,但是在這堂課教學時,沒有講到這點,如果是外國學生的話應該也會覺得子是輕聲,這也是在教學上的一個忘記講到的部分。
再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日文的影片,再教日本人輕聲怎麼唸,我覺得她念的音好標準,感覺就像是中國或是台灣人呢!
另外,我看到一位老師寫的文章「淺談注音符號輕聲字的二三事」,我覺得這位老師講到「鑰匙」的「匙」這個音的事情,我又再度驚覺,哇!我也都講三聲耶,但是在打字時還是會無意識地打輕聲的音啦!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ㄧ)
準備的過程:
這次我們準備的部分是聲調,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一點想法都沒有,對象是零基礎的學生讓我們更困惑該怎麼教,所以我就開始Google各種方法,最剛開始找到小貓咪的故事,再來是那首可愛的歌,我們還叫友哉唱了很多遍,而最後則是機器人的那個,但是想完這些,我們覺得這樣時間會很少,所以決定把五線譜放上去,雖然想到這個東西其實很少教外籍學生這也讓我們猶豫滿久的,但是最後還是放了啊XD原本遊戲還想叫大家練習念繞口令,但是最後還是覺得有點不太符合主題而刪掉了。在準備的時候,我們常會討論到一半就講到語流音變,原本也想講一些,但是看到有另外一組是變調的時候,我們就猶豫了,最後還是選擇不講,但是在真正教的時候,應該還是會順帶提一下不會這樣分成兩堂課吧。
Coggle的部分則是按照老師每個禮拜的主題再分別依照我們自己整理的部分還有課前閱讀去做延伸。報告的部分,我們原本是想用PPT報告,但是我後來想到可以用Prezi,所以就跟韋伶提議,果然,那是個不錯的線上軟體呢!
這次我們準備的部分是聲調,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一點想法都沒有,對象是零基礎的學生讓我們更困惑該怎麼教,所以我就開始Google各種方法,最剛開始找到小貓咪的故事,再來是那首可愛的歌,我們還叫友哉唱了很多遍,而最後則是機器人的那個,但是想完這些,我們覺得這樣時間會很少,所以決定把五線譜放上去,雖然想到這個東西其實很少教外籍學生這也讓我們猶豫滿久的,但是最後還是放了啊XD原本遊戲還想叫大家練習念繞口令,但是最後還是覺得有點不太符合主題而刪掉了。在準備的時候,我們常會討論到一半就講到語流音變,原本也想講一些,但是看到有另外一組是變調的時候,我們就猶豫了,最後還是選擇不講,但是在真正教的時候,應該還是會順帶提一下不會這樣分成兩堂課吧。
Coggle的部分則是按照老師每個禮拜的主題再分別依照我們自己整理的部分還有課前閱讀去做延伸。報告的部分,我們原本是想用PPT報告,但是我後來想到可以用Prezi,所以就跟韋伶提議,果然,那是個不錯的線上軟體呢!
討論的心得:
這次討論的過程很順利,大家的想法幾乎都一樣,有不一樣的時候也會提出來,大家再選擇看哪個比較好。在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鬧友哉的時間佔大多數,因為他真的是太好笑了,結果就這樣拍了很多影片,我們也笑了很久,結束了這次的討論。
我發現我們常常會這樣,雖然剛開始記得我們要教的對象是誰,但是討論一會兒之後,就又忘記那個假設的對象不應該是在台下的台灣同學而是虛擬的零基礎同學。可能真的因為我們有三個人科系一樣,所以大致的想法也差不多,而很難去發掘一些其他的方式來教,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可惜的,在聽完跟看完大家以及老師的回饋跟建議,我才發現我們想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沒有想到。
我發現我們常常會這樣,雖然剛開始記得我們要教的對象是誰,但是討論一會兒之後,就又忘記那個假設的對象不應該是在台下的台灣同學而是虛擬的零基礎同學。可能真的因為我們有三個人科系一樣,所以大致的想法也差不多,而很難去發掘一些其他的方式來教,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可惜的,在聽完跟看完大家以及老師的回饋跟建議,我才發現我們想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沒有想到。
報告設計的想法:
我們剛開始先把所有想到的活動列出來,再來決定哪個活動是誰要負責,在做PPT的時候其實我很煩惱,因為歌是簡體字,為了不讓外國學生會不清楚或是搞混,我就一個字一個字打在簡報上,但是這就變得不是那麼的生動有趣,而貓咪的部分我也是很苦惱,我覺得那其實是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把那個故事的情景放到簡報上,所以就只放了四隻貓,我覺得這次的簡報是走可愛風,原本想找中國風的,但是怕太沈悶XD
我們剛開始先把所有想到的活動列出來,再來決定哪個活動是誰要負責,在做PPT的時候其實我很煩惱,因為歌是簡體字,為了不讓外國學生會不清楚或是搞混,我就一個字一個字打在簡報上,但是這就變得不是那麼的生動有趣,而貓咪的部分我也是很苦惱,我覺得那其實是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把那個故事的情景放到簡報上,所以就只放了四隻貓,我覺得這次的簡報是走可愛風,原本想找中國風的,但是怕太沈悶XD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音特色及華語教學語言
這禮拜剛開始在放「我的阿娜答是老外~異國婚姻眉角多?!」的影片,再來放一個美籍初級學習者的錄音,剛開始看那個影片時,我又完全忘記要聽他講話的發音有甚麼不一樣,我完全都專注在他的內容阿😆聽到初級學習者的錄音時,我還是專注在他到底在講甚麼XD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聲調好像是大家普遍會搞混的,不過捲舌的部份對於歐美那邊的人來講好像真的又是一大困難。
再來是看Yuma的「日本人學中文的煩惱」,我每次看他的影片都會學他的開頭,我覺得他剛開始的影片跟他後期的影片中講中文的聲調部分進步好多,以前看的時候很常會聽不懂,但是現在就不會了。接著是播MM跟KK的錄音部分,大家都覺得KK的中文比MM好,但是我怎麼覺得MM比KK好啊😃我覺得KK講中文講得很快,所以會讓人覺得他中文不錯,但是其他部分我覺得MM講得反而比較標準耶!
我還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台灣人教日本人說中文的影片,一整個是很爆笑的狀態阿XD
最後就是綜合討論
第一題是華語教師在初級課程教學時,教學語言(口語)應注意甚麼面向?
我們覺得要注意
1.語速慢一點
2.發音要更清晰、易懂
3.使用的詞彙更簡單
第二題是關於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特徵第一點 「可理解輸入」原則,共有7特點(p.92)。請利用這些特點檢視台灣的第二語言課堂,哪一些較少出現?及其可能原因。
我們覺得有
1.直陳句或陳述句多於疑問句
2.從屬句的使用量較低
討論完也講完,老師分享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學員募集,我好想參加,但是剛好卡到學校的一個營隊,好可惜,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用我的破英文去挑戰一下!
結束了這個禮拜的課程,我們玩了上禮拜沒玩成功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好好玩,不過我們問問題的方法真的很容易就念答案,然後就結束了阿XD
再來是看Yuma的「日本人學中文的煩惱」,我每次看他的影片都會學他的開頭,我覺得他剛開始的影片跟他後期的影片中講中文的聲調部分進步好多,以前看的時候很常會聽不懂,但是現在就不會了。接著是播MM跟KK的錄音部分,大家都覺得KK的中文比MM好,但是我怎麼覺得MM比KK好啊😃我覺得KK講中文講得很快,所以會讓人覺得他中文不錯,但是其他部分我覺得MM講得反而比較標準耶!
我還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台灣人教日本人說中文的影片,一整個是很爆笑的狀態阿XD
再來是講到發音特色與教學要點,第一個是學習者背景(國籍、方言區、所在地),可以從母語系統裡對比,可以推測但是無法預測。或是依照個人學習情況、風格還有所在環境,有所變異。第二點是華語教師原則,第一小點是初級學習者需要規範的發音練習,第二小點是字典怎麼標就要怎麼唸,這是基本原則,第三小點是因地制宜,補充當地華人或普通話的用法,不過這是補充原則。
接著再看一個影片,是 「當國語遇上普通話」,我想到我之前有看過另一個影片「臺灣國語 VS 內地普通話」
最後就是綜合討論
第一題是華語教師在初級課程教學時,教學語言(口語)應注意甚麼面向?
我們覺得要注意
1.語速慢一點
2.發音要更清晰、易懂
3.使用的詞彙更簡單
第二題是關於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特徵第一點 「可理解輸入」原則,共有7特點(p.92)。請利用這些特點檢視台灣的第二語言課堂,哪一些較少出現?及其可能原因。
我們覺得有
1.直陳句或陳述句多於疑問句
2.從屬句的使用量較低
討論完也講完,老師分享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學員募集,我好想參加,但是剛好卡到學校的一個營隊,好可惜,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用我的破英文去挑戰一下!
結束了這個禮拜的課程,我們玩了上禮拜沒玩成功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好好玩,不過我們問問題的方法真的很容易就念答案,然後就結束了阿XD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期中考試
這禮拜是期中考試,雖然覺得自己準備很充足了,但是在考試的當下,還是腦袋空白了,好多題都想了好久才想起來。有些想不起來的,再公布答案的瞬間卻又突然想起來那是在哪裡看過了,總覺得每次考試好像都是這樣循環XD
考完試玩了一個賓果的遊戲,不過有點複雜,我覺得可以讓各組自己寫自己的數字,然後重複的那幾個數字就由老師規定,然後一樣老師問問題 (在問問題前先說這題是一分題還是兩分題,也就是可以選一個數字還是兩個數字),搶答,答對的那組可以選擇他要的數字。這樣好像比較簡單點。
再來分享一下我聽的演講,不然這禮拜的部落格好單調XD考完試的這個禮拜五,通識中心請了台灣吧的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來演講,他有說到一點是關於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資訊篩選,這讓我想到上學期老師一直在講的一句話「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他說到這點的時候,我整個超有同感的,總覺得聽完他的演講,收穫滿多的,最後問問題的時候有人問到他們如何進行好的團隊合作,不吵架卻可以產出這麼好的作品?他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腳色定位,其他人可以給建議,但是不干涉,他們從來不會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任何一項決定,因為他們都很尊重每個人在他們的那個腳色位置。聽完這句話,我覺得好棒,現在的我們常常做決定就是用投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就是現在的我們常做的事,不過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許可以學習他們這樣,讓一件事情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
考完試玩了一個賓果的遊戲,不過有點複雜,我覺得可以讓各組自己寫自己的數字,然後重複的那幾個數字就由老師規定,然後一樣老師問問題 (在問問題前先說這題是一分題還是兩分題,也就是可以選一個數字還是兩個數字),搶答,答對的那組可以選擇他要的數字。這樣好像比較簡單點。
再來分享一下我聽的演講,不然這禮拜的部落格好單調XD考完試的這個禮拜五,通識中心請了台灣吧的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來演講,他有說到一點是關於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資訊篩選,這讓我想到上學期老師一直在講的一句話「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他說到這點的時候,我整個超有同感的,總覺得聽完他的演講,收穫滿多的,最後問問題的時候有人問到他們如何進行好的團隊合作,不吵架卻可以產出這麼好的作品?他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腳色定位,其他人可以給建議,但是不干涉,他們從來不會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任何一項決定,因為他們都很尊重每個人在他們的那個腳色位置。聽完這句話,我覺得好棒,現在的我們常常做決定就是用投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就是現在的我們常做的事,不過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許可以學習他們這樣,讓一件事情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國際音標
這禮拜在上國際音標,真的幸好這禮拜上的課程不會考在期中考裡,不然我應該會把它跟漢語拼音整個大搞混吧XD 剛開始講到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語音成分(輔音、元音、聲調)。
再來看了個影片,是關於英語、韓語、日語、還有中文的單詞發音差別,我還記得去年跟一群日本人做交流時,我們也有講到這幾個發音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很驚訝的一直叫我重複,還叫我寫起來,我那時候突然覺得日語的片假名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呢!
再來是第一次ˋ的小組討論,不過這幾乎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第一題是問聽外國音,標註本國音的念法(純音譯),中文稱為什麼?答案是空耳(そらみみ),講到這題我想到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也有做過把注音符號寫在五十音旁邊,但是念越久就發現有些音根本完全不像阿!第二題是問我們聽到的17個詞彙中,有7個是直接音譯,直接音譯有甚麼特色?教學上的好處為何?第一個是漢語音譯外來語大多是跟原來的詞讀音相似的。第二個是對於意義記憶有益,但是干擾漢語發音。
再來是第二個小組討論,這兩題都是要對照〈IPA表格2015〉和〈描述語音〉p.70,分別在〈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還有〈國語元音圖〉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我把我畫的翻拍放在下面,在畫相對之注音聲母時,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用漢語拼音然後把它畫上去,剛開始我們也是畫錯的,不過後來我們開了之前做的Coggle,我發現超級實用,瞬間很開心😛
最後,我看到了一個影片,跟在課堂上的差不多,不過這個影片是中國/日本/泰國/印度/台灣人錄的,有地理篇、連鎖店、品牌篇還有卡通篇,也滿有趣的。
再來看了個影片,是關於英語、韓語、日語、還有中文的單詞發音差別,我還記得去年跟一群日本人做交流時,我們也有講到這幾個發音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很驚訝的一直叫我重複,還叫我寫起來,我那時候突然覺得日語的片假名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呢!
再來是第一次ˋ的小組討論,不過這幾乎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第一題是問聽外國音,標註本國音的念法(純音譯),中文稱為什麼?答案是空耳(そらみみ),講到這題我想到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也有做過把注音符號寫在五十音旁邊,但是念越久就發現有些音根本完全不像阿!第二題是問我們聽到的17個詞彙中,有7個是直接音譯,直接音譯有甚麼特色?教學上的好處為何?第一個是漢語音譯外來語大多是跟原來的詞讀音相似的。第二個是對於意義記憶有益,但是干擾漢語發音。
再來是第二個小組討論,這兩題都是要對照〈IPA表格2015〉和〈描述語音〉p.70,分別在〈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還有〈國語元音圖〉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我把我畫的翻拍放在下面,在畫相對之注音聲母時,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用漢語拼音然後把它畫上去,剛開始我們也是畫錯的,不過後來我們開了之前做的Coggle,我發現超級實用,瞬間很開心😛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發音器官和語音屬性
這禮拜上課超級開心的,雖然我睡過頭了,不過從剛開始老師給我們看《隱藏歌手》,讓我們聽哪個才是費玉清,明明只有三個人,我竟然猜第四個,快被自己笑死,不過這樣聽歌,讓我心情放鬆許多,不然上大學的唯二睡過頭都在我慌忙中度過了😂😂之前看這個節目是為了林俊傑,其他都沒看過,不過費玉清這個真的滿好猜的啦XD
接下來就是四題小組討論
第一題是要我們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我們認為主動發聲器官有舌頭,被動發聲器官是從雙脣到咽喉。
第二題是說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
第一個是音長:唱歌時拉長音。
第二個是音高:男女合唱時聲調音高不一樣。
第三個是音強:強調時。
第四個是音色:鋼琴跟電子琴的音色不同。
第三題是要我們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第一個是發音體:喉頭和聲帶。
第二個是發音方式:肺和氣管。
第三個是共鳴器:鼻腔、口腔和咽腔。
第四題是為什麼語言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成俗」的原則(社會屬性)?
因為語言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是社會習慣形成的,是受到社會約束的。
這禮拜的補充資料好難找,我找到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一位老師因為讀者要求而介紹甚麼是語音四要素,不過文中他並沒有提到音高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四題小組討論
第一題是要我們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我們認為主動發聲器官有舌頭,被動發聲器官是從雙脣到咽喉。
第二題是說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
第一個是音長:唱歌時拉長音。
第二個是音高:男女合唱時聲調音高不一樣。
第三個是音強:強調時。
第四個是音色:鋼琴跟電子琴的音色不同。
第三題是要我們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第一個是發音體:喉頭和聲帶。
第二個是發音方式:肺和氣管。
第三個是共鳴器:鼻腔、口腔和咽腔。
第四題是為什麼語言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成俗」的原則(社會屬性)?
因為語言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是社會習慣形成的,是受到社會約束的。
這禮拜的補充資料好難找,我找到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一位老師因為讀者要求而介紹甚麼是語音四要素,不過文中他並沒有提到音高的部分。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韻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上禮拜在上聲母,這禮拜進入到韻母的部分,剛開始先看了兩個影片,分別是外國人學中文會碰到的囧事跟老外說中文,透過這兩個影片,我們要找出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甚麼樣的偏誤,有甚麼種類?從這兩個影片中,大家整理出有五個種類的不同第一個是詞序,例如:母親節→親母節;皮包→包皮。第二個是聲調,第二聲跟第三聲常搞混,第一聲跟第四聲常搞混。第三個是韻母不分,例如:ㄤ跟ㄢ(聲隨母韻)、ㄍ(舌根音)跟ㄎ(舌面後音)。第四個是聲母,例如:親吻/請問。第五是辭義,例如:兄弟/胸部。
另外老師還補充跟我們說,如果大家要幫外國人取名,要小心諧音,注意意義,不然很容易鬧笑話,或是被別人取笑。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注音符號是由國字演變而來的,從小就學會注音符號的我竟然不知道注音符號竟然是國字演變而來的。所以我特地去找了一下,各個注音符號分別是從哪個國字演變而來的,下面這張圖就是注音符號跟國字的對照表。
另外老師還補充跟我們說,如果大家要幫外國人取名,要小心諧音,注意意義,不然很容易鬧笑話,或是被別人取笑。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注音符號是由國字演變而來的,從小就學會注音符號的我竟然不知道注音符號竟然是國字演變而來的。所以我特地去找了一下,各個注音符號分別是從哪個國字演變而來的,下面這張圖就是注音符號跟國字的對照表。
接下來是小組討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問韻母發音特徵為何?有兩個,第一個是氣流無阻→樂音,第二個是聲帶震動→濁音→響音。(聲母:1.氣流受阻→噪音,2.聲帶多數不震動→啞音)。第二題是問在課本第87頁,韻母的發音形式分為五類,到第91頁依「元音」分類變成四類,少了「鼻化元音韻母」,請問在變調、連音、ㄦ化和輕聲的發音情況下,哪種會出現鼻化元音韻母?這題對我們來講真的很難,但是我們的答案是ㄦ化,我會覺得是ㄦ化的原因很單純的只是因為都有「化」這個字 XD最後一題則是要用畫的,圖在下面。
***「ㄧ」跟「ㄩ」最難教,但是「ㄧ」的音幾乎每個語言都有,因此教「ㄩ」的時候,跟學生說念「ㄧ」,然後把嘴巴嘟起來就可以。
我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這篇文章「聲母和韻母的特點」,我覺得裡面有些講得很清楚,雖然從頭看到尾,頭又痛了,但是還是很不錯啦!
還有另外一篇文章「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這篇文章裡面有好多我沒看過的詞,它雖然是講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但是感覺講韻尾的部分很多。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聲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這個禮拜上了關於聲母的課程,下個禮拜則是韻母,這些對我來講真的是需要回家多消化的,不然在課前閱讀跟課堂上這樣學完,我感覺我還是很茫然😌
剛開始看了不要鬧的一個關於印尼女孩的影片,從這個影片中,我們要來探討覺得她有哪些音是可以加強或多加練習的,第一是定調,例如:乾跟幹。第二是上升變調的部分。第三則是ㄕ跟ㄒ不分,例如:老師跟老西,這點是因為發音部位錯誤的關係(師→舌尖後音;西→舌面前擦音)。看完這個影片我想到我之前看過一個影片,女生是日本人,男生則是馬來西亞人,影片剛開頭,女生就提到說永遠搞不懂ㄓ、ㄔ、ㄕ的發音,除此之外,她也講了很多她學中文學不會或很困難的地方。我看了其他他們的影片,我覺得除了女生,男生的音調也有我們上面講的那些可以多加強或多加練習的音。
剛開始看了不要鬧的一個關於印尼女孩的影片,從這個影片中,我們要來探討覺得她有哪些音是可以加強或多加練習的,第一是定調,例如:乾跟幹。第二是上升變調的部分。第三則是ㄕ跟ㄒ不分,例如:老師跟老西,這點是因為發音部位錯誤的關係(師→舌尖後音;西→舌面前擦音)。看完這個影片我想到我之前看過一個影片,女生是日本人,男生則是馬來西亞人,影片剛開頭,女生就提到說永遠搞不懂ㄓ、ㄔ、ㄕ的發音,除此之外,她也講了很多她學中文學不會或很困難的地方。我看了其他他們的影片,我覺得除了女生,男生的音調也有我們上面講的那些可以多加強或多加練習的音。
再來講到五度制調值標記法/音節結構,調號的部分用五分譜的線來畫,除此之外還有調類跟調型,大概是像下面這張圖這樣。還有調值,第一聲為55,第二聲為35,第三聲為214,第四聲為51。
最後是小組討論,有三題,第一題是問聲母發音的特徵為何?我們在課本找到很長一大串,但是簡而言之呢,其特徵就是聲母是氣流自肺部呼出後,受到口腔內發音器官阻礙而產生的。 第二題是問聲母發音方式分為哪三大類?我原本以為是分為清音、濁音跟送氣音,但是這個範圍太小了,應該是分為發音器官(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氣流強弱(送氣、不送氣)跟聲帶是否震動(清音、濁音)。最後一題是要我們依照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製作現代漢語聲母(輔音)字母表,這個原本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了,但是因為太亂了,所以就跟韋伶一起用coggle完成了完美的這張圖XD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連音之音讀
因為下禮拜是期中考,感覺這禮拜一直在忙碌當中進行,終於熬到這堂課了,真心覺得這學期選這堂課,雖然學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東西,但是上課的氣氛跟進行的方式還有組員都讓我心情可以很放鬆阿!不然都快要被其他堂選修課的組員氣炸了😕😕😕😕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一個影片,是關於甚麼是台灣腔的影片,影片中說到台灣腔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連音,第二個是沒有捲舌音,第三個是ㄢ跟ㄤ不分。也許是因為一直身處在台灣腔的社會裡,聽習慣了台灣腔,我覺得台灣腔好可愛,有時候自己也會因為懶惰所以不想捲舌或是嘴巴含在一起講話,這時候就會出現台灣腔,然後就會被媽媽罵說要捲舌啦,要念標準啦之類的,我通常這時候就會用台語回她話然後不說國語了XD
接下來講到連音難道只有台灣腔有嗎?答案是不是,除了台灣腔,英文跟日文還有西文也會有連音,英文的連音很明顯的就知道,但是日文的部分我也不知道耶😃之前有教過這個用法,但是老師是說可以把它寫成另一個樣子,就會是口語的用法,難怪友哉念都念口語的用法!西文的部分因為沒有學過所以也不知道,但是西文真的好好聽喔,之前認識一個夏威夷的男生,他用西文唱情歌給我們大家聽,天阿!配上他的帥外表,我們大家都犯花痴了😆
再來講到中國大陸民眾為愛上台灣腔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腔調的特色,大致上有四個分別是語助詞偏多、不發捲舌音/ㄦ化韻 、ㄢ/ㄤ不分;ㄣ/ㄥ不分 以及普遍不發輕聲,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出了一系列的台灣腔貼圖,這真的是太好笑也太可愛了。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這篇文章「 大陸正在流傳的文章: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文中提到:在國民黨的推廣下,台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台北國語。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徵,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等。另外,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顯得「娘」一些。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台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於女性的音高天然高於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台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鋒作用,導致女性的口音成為模仿對象。
最後則是看一個關於北京話的影片,看完這個影片還有一個個人發表,問說:帶ㄦ化的詞,詞性多的為何?答案是名詞,再來還有個各類詞的ㄦ化詞的統計,名詞總計有929個,佔61.12%;動詞總計有87個,佔5.78%;形容詞有21個,佔1.39%;量詞有204個,佔13.55%;代詞有223個,佔14.8%;副詞有49個,佔3.25%。
再來就是最後的小組的討論了,第一題是問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課本是寫:在一句話裡有些字彼此連結得很緊密,則兩字相連成一個語詞的過程中,有些音素被省略,就是脫落現象。例如:什麼(ㄕㄣˊ ㄇㄜ)常被說成(ㄕㄜˊ ㄇㄜ)。 第二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屬於語流音變的合音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但其實也有接數字「一」時變音的情形,試舉一例,並說明原因。我們發現是後面那個字如果是一聲、二聲或三聲時 + 一ˋ,像是一棵樹(ㄧˋ ㄎㄜ ㄕㄨˋ)、一瓶(ㄧˋ ㄆㄧㄥˊ)、一會兒(ㄧˋ ㄏㄨㄟˇ ㄦˊ);四聲及輕聲時 + 一ˊ,像是一件事(ㄧˊ ㄐㄧㄢˋ ㄕˋ) 。最後一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我們覺得是當遇到量詞時以及是單一時會出現連用時變音。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了ㄦ化韻的變化表,我覺得用這個像是圓餅圖的方式弄出來超酷的耶
最後我還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文章「外國人覺得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的差別是...」,裡面講到一位來台灣大學就讀昆蟲學研究所的女生姜安蓉,在接受訪問時表達了對於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就像是美式英文和英式英文的差別,台灣口音就像英式英文,感覺比較溫柔,典故與細節也比較多、比較豐富。
最下面還有一個影片是這個女生訪問兩個美國男生,他們兩個一位是在中國北京學中文,另一位則是在台灣學中文,我看完只覺得在中國念書的那個男生講話的感覺好強勢喔,跩跩的,另一個在台灣學中文的男生就感覺真的娘娘的,但是很可愛啦!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一個影片,是關於甚麼是台灣腔的影片,影片中說到台灣腔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連音,第二個是沒有捲舌音,第三個是ㄢ跟ㄤ不分。也許是因為一直身處在台灣腔的社會裡,聽習慣了台灣腔,我覺得台灣腔好可愛,有時候自己也會因為懶惰所以不想捲舌或是嘴巴含在一起講話,這時候就會出現台灣腔,然後就會被媽媽罵說要捲舌啦,要念標準啦之類的,我通常這時候就會用台語回她話然後不說國語了XD
接下來講到連音難道只有台灣腔有嗎?答案是不是,除了台灣腔,英文跟日文還有西文也會有連音,英文的連音很明顯的就知道,但是日文的部分我也不知道耶😃之前有教過這個用法,但是老師是說可以把它寫成另一個樣子,就會是口語的用法,難怪友哉念都念口語的用法!西文的部分因為沒有學過所以也不知道,但是西文真的好好聽喔,之前認識一個夏威夷的男生,他用西文唱情歌給我們大家聽,天阿!配上他的帥外表,我們大家都犯花痴了😆
再來講到中國大陸民眾為愛上台灣腔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腔調的特色,大致上有四個分別是語助詞偏多、不發捲舌音/ㄦ化韻 、ㄢ/ㄤ不分;ㄣ/ㄥ不分 以及普遍不發輕聲,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出了一系列的台灣腔貼圖,這真的是太好笑也太可愛了。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這篇文章「 大陸正在流傳的文章: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文中提到:在國民黨的推廣下,台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台北國語。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徵,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等。另外,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顯得「娘」一些。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台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於女性的音高天然高於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台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鋒作用,導致女性的口音成為模仿對象。
最後則是看一個關於北京話的影片,看完這個影片還有一個個人發表,問說:帶ㄦ化的詞,詞性多的為何?答案是名詞,再來還有個各類詞的ㄦ化詞的統計,名詞總計有929個,佔61.12%;動詞總計有87個,佔5.78%;形容詞有21個,佔1.39%;量詞有204個,佔13.55%;代詞有223個,佔14.8%;副詞有49個,佔3.25%。
再來就是最後的小組的討論了,第一題是問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課本是寫:在一句話裡有些字彼此連結得很緊密,則兩字相連成一個語詞的過程中,有些音素被省略,就是脫落現象。例如:什麼(ㄕㄣˊ ㄇㄜ)常被說成(ㄕㄜˊ ㄇㄜ)。 第二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屬於語流音變的合音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但其實也有接數字「一」時變音的情形,試舉一例,並說明原因。我們發現是後面那個字如果是一聲、二聲或三聲時 + 一ˋ,像是一棵樹(ㄧˋ ㄎㄜ ㄕㄨˋ)、一瓶(ㄧˋ ㄆㄧㄥˊ)、一會兒(ㄧˋ ㄏㄨㄟˇ ㄦˊ);四聲及輕聲時 + 一ˊ,像是一件事(ㄧˊ ㄐㄧㄢˋ ㄕˋ) 。最後一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我們覺得是當遇到量詞時以及是單一時會出現連用時變音。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了ㄦ化韻的變化表,我覺得用這個像是圓餅圖的方式弄出來超酷的耶
圖片出處:ㄦ化韻變音圖
最下面還有一個影片是這個女生訪問兩個美國男生,他們兩個一位是在中國北京學中文,另一位則是在台灣學中文,我看完只覺得在中國念書的那個男生講話的感覺好強勢喔,跩跩的,另一個在台灣學中文的男生就感覺真的娘娘的,但是很可愛啦!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四聲調值與變調
這禮拜的開頭看了兩個影片,第一個是關於網路用語,連教授都聽不懂的影片,看了之後我發現自己也有幾個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第二個則是直接把台語寫成中文當招牌之類的,看到這個我好有同感,我想到這學期媽媽開車帶我回來高雄的時候,我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貨車後斗禁止乘載,我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沒有覺得有哪裡怪怪的,但是經過那個告示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啊!後斗是台語耶!我就開始大笑說那如果不會台語的人看到那個應該會想說後斗是什麼吧😆不過有時候我無聊的時候在傳訊息,我也會直接打台語,然後打完自己又很開心XD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一個小遊戲「火星文基測」我從第一題開始錯,到最後一題,我只對了一題,我果然還是不太適合用這種火星文阿!
我還看到有一篇文章「有意思的大陸用語」,這個網站有很多的大陸用語,真的滿有趣的,但是當我看到的時候應該只會在心裡奏罵那個人到底在打什麼吧!
另一篇文章「年輕人的網路語言」,這篇則是台灣網友常會用的網路用語,不過對我來說也還是很多都沒看過啊!
接著是隨堂測驗10分鐘,六個網路用語裡面我只會兩個,其他的想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是甚麼,這網路用語這個是太酷了!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
第一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你會選擇交什麼拼音系統?然後分別有三種學生,第一個是如果學生是多元國籍的外國學生,我們這組覺得我們會選擇教拼音,因為拼音比較好學。第二個是如果學生是外籍配偶,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這樣那些外籍配偶回家就可以教自己的小孩子或是互相學習或是一起學習。第三個則是如果學生是同一國籍人士,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我們覺得學注音的發音會比較標準。
第二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然後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自己怎麼學聲調?我們是學爸爸媽媽、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沒想到大家都不會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阿,我記得我們家是一個很大的卡帶的那種東西然後要放進機器裡面讓它讀才可以看😃第二個是你會怎麼進行華語的聲調教學?先知道四個聲調,再用相似的音的詞讓她們分辨。
我還有看到一篇文章「拼音錯、英語錯 天津這些鬧笑話的路牌、指示牌」,我覺得拼音有時候很好用,不過有時候還是會鬧笑話的,注音有時候也很好用,但是對外國人來學習就相對地比較難。
再來也是小組討論,有五個問題,第一提是叫我們分析「中國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節結構
第二題是請利用Practice及音節構造、漢拼表格,歸納統整出漢語拼音聲調標記四項規則,我們歸納出兩項而已,第一項是一定要有主要原音,第二項是聲調標記在母音上。
第三題是問輕聲屬於哪種語流音變?輕聲的功用是什麼?輕聲屬於弱化。輕聲的重要功用是調整語句中字詞的輕重以適合生理需要、省時省力以提高信號效率、變換語音輕重以增加語言的音樂性。
第四題是問相連上聲(3+3)變調屬於哪種語流音變,相連上聲(3+3)變調特點是甚麼?屬於異化。我們覺得它的特點為前一個三聲的音要讀成二聲。
第五題是要整理現代漢語聲調表格,但是我在外面沒有回家用電腦,只好用寫的了(字很醜還寫錯字😃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一個小遊戲「火星文基測」我從第一題開始錯,到最後一題,我只對了一題,我果然還是不太適合用這種火星文阿!
我還看到有一篇文章「有意思的大陸用語」,這個網站有很多的大陸用語,真的滿有趣的,但是當我看到的時候應該只會在心裡奏罵那個人到底在打什麼吧!
另一篇文章「年輕人的網路語言」,這篇則是台灣網友常會用的網路用語,不過對我來說也還是很多都沒看過啊!
接著是隨堂測驗10分鐘,六個網路用語裡面我只會兩個,其他的想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是甚麼,這網路用語這個是太酷了!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
第一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你會選擇交什麼拼音系統?然後分別有三種學生,第一個是如果學生是多元國籍的外國學生,我們這組覺得我們會選擇教拼音,因為拼音比較好學。第二個是如果學生是外籍配偶,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這樣那些外籍配偶回家就可以教自己的小孩子或是互相學習或是一起學習。第三個則是如果學生是同一國籍人士,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我們覺得學注音的發音會比較標準。
第二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然後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自己怎麼學聲調?我們是學爸爸媽媽、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沒想到大家都不會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阿,我記得我們家是一個很大的卡帶的那種東西然後要放進機器裡面讓它讀才可以看😃第二個是你會怎麼進行華語的聲調教學?先知道四個聲調,再用相似的音的詞讓她們分辨。
我還有看到一篇文章「拼音錯、英語錯 天津這些鬧笑話的路牌、指示牌」,我覺得拼音有時候很好用,不過有時候還是會鬧笑話的,注音有時候也很好用,但是對外國人來學習就相對地比較難。
再來也是小組討論,有五個問題,第一提是叫我們分析「中國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節結構
第二題是請利用Practice及音節構造、漢拼表格,歸納統整出漢語拼音聲調標記四項規則,我們歸納出兩項而已,第一項是一定要有主要原音,第二項是聲調標記在母音上。
第三題是問輕聲屬於哪種語流音變?輕聲的功用是什麼?輕聲屬於弱化。輕聲的重要功用是調整語句中字詞的輕重以適合生理需要、省時省力以提高信號效率、變換語音輕重以增加語言的音樂性。
第四題是問相連上聲(3+3)變調屬於哪種語流音變,相連上聲(3+3)變調特點是甚麼?屬於異化。我們覺得它的特點為前一個三聲的音要讀成二聲。
第五題是要整理現代漢語聲調表格,但是我在外面沒有回家用電腦,只好用寫的了(字很醜還寫錯字😃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漢語拼音
這個禮拜上的內容是關於漢語拼音,剛開始講到漢語是孤立語,特色是1.單音節→單音詞→多音節的詞 2.詞分虛實 3.和英語不同,漢語不重視詞型態變化 4.詞的依序嚴格,意義靠讀法和順序決定。(孤立語的主要特色即是缺乏形態變化,也就是它不是通過詞的內部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作用,而是通過虛詞和語序等詞本身以外的成分來表達。例如漢語、壯語、苗語、彝語、越南語、緬甸語、馬來語等,其中越南語是最典型的孤立語。資料來源:台灣華語教學入口網站)。
接下來看了一個新聞影片,是在講述一個阿嬤活到老學到老,看完我想到我阿嬤之前也會這樣很努力地學講中文,雖然十句有九句我們是聽不懂的,但是他還是很努力地想要學講中文跟寫字呢!
接下來是課堂閱讀五分鐘,要找出台灣注音符號和中國漢語拼音的對照方式,我覺得這個部份對我來講好難喔,找完課前閱讀的部分,有些字就從課堂閱讀的文章找,一個字一個字念,念一念都覺得自己很好笑,還會忘記自己到底在念甚麼呢!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漢語拼音及其記音符號為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漢語拼音有三種,第一種是漢語拼音方案,它的的記音符號是拉丁字母。第二種是注音字母,記音符號是標注北京語音的音標。第三種是國際音標,記音符號部分採用拉丁字母,也採用歐洲其他語言的字母或另創新符號。
第二題是問漢語音韻結構、特徵是什麼?有哪些發音形式?因為哪種特徵的存在,豐富了漢語語彙的音讀?特徵是在韻母裡的介音,而發音形式有四種,分別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因為與不同介音的結合,豐富漢語語彙的音讀。
第三題是問注音的ㄓ、ㄔ、ㄕ、ㄖ、ㄗ、ㄘ、ㄙ列在聲母,為甚麼可以單獨配聲調發聲?我們的答案是因為這幾個注音都是空韻。
第四題是要找出中國字母呼讀音和台灣呼讀的相異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中國呼讀音裏的元音都是加在聲母之後,如b的呼讀音是bo。
最後一題則是列舉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及注音符號的可能特色,我們覺得注音符號跟其他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符號系統所以學生發音受到母語干擾的情況最小。 而漢語拼音則是因為和英文一樣,所以接受度高。
接下來看了一個新聞影片,是在講述一個阿嬤活到老學到老,看完我想到我阿嬤之前也會這樣很努力地學講中文,雖然十句有九句我們是聽不懂的,但是他還是很努力地想要學講中文跟寫字呢!
接下來是課堂閱讀五分鐘,要找出台灣注音符號和中國漢語拼音的對照方式,我覺得這個部份對我來講好難喔,找完課前閱讀的部分,有些字就從課堂閱讀的文章找,一個字一個字念,念一念都覺得自己很好笑,還會忘記自己到底在念甚麼呢!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漢語拼音及其記音符號為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漢語拼音有三種,第一種是漢語拼音方案,它的的記音符號是拉丁字母。第二種是注音字母,記音符號是標注北京語音的音標。第三種是國際音標,記音符號部分採用拉丁字母,也採用歐洲其他語言的字母或另創新符號。
第二題是問漢語音韻結構、特徵是什麼?有哪些發音形式?因為哪種特徵的存在,豐富了漢語語彙的音讀?特徵是在韻母裡的介音,而發音形式有四種,分別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因為與不同介音的結合,豐富漢語語彙的音讀。
第三題是問注音的ㄓ、ㄔ、ㄕ、ㄖ、ㄗ、ㄘ、ㄙ列在聲母,為甚麼可以單獨配聲調發聲?我們的答案是因為這幾個注音都是空韻。
第四題是要找出中國字母呼讀音和台灣呼讀的相異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中國呼讀音裏的元音都是加在聲母之後,如b的呼讀音是bo。
最後一題則是列舉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及注音符號的可能特色,我們覺得注音符號跟其他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符號系統所以學生發音受到母語干擾的情況最小。 而漢語拼音則是因為和英文一樣,所以接受度高。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由台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龔鵬程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 華語的特色與價值,文中是拿俄語跟華語來做對比,也有講到詞的特點跟句的型態,我覺得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還看到一個新聞,是關於瑞穗調味乳推出的可愛注音文字體,但是我看完我只覺得那一點用都沒有啊XD可愛注音文字體到底要怎麼調和辦公室的氣氛啦😆😆
這禮拜上了這個漢語拼音,我只覺得我的頭好痛,該開始慢慢用拼音打字,練習那個感覺了,不然用注音符號習慣了,要轉到拼音真的是一大困難呢!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華語的定義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台灣吧的為甚麼要說國語,我真的好喜歡看台灣吧的影片,看了也不會覺得很無聊,還可以學到一些知識。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問我們華語、國語、漢語和普通話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覺得華語就是在外的華僑講的語言,在我們家自己就會把華語跟國語分得很清楚,因為阿姨嫁到馬來西亞,可能因為我們都說姨丈是華僑,所以表弟表哥他們講的話都被我們說是馬來西亞的華語。而 國語則是一個國家的語言,漢語是指大陸北方的方言,普通話就是大陸其他地方共通語言。
我看到兩篇文章,第一篇是「中文的多元和統一」,我會放這篇是因為文中講到「談到中文教學,當然也牽涉到語音標準化。且不說標準如何確定是語言規劃的大學問大辯題,就是標準語的稱呼,也有分歧。大陸叫普通話,台灣叫國語,海外地區一般則稱華語,而語言教學專家常用的是標準漢語。」我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把華語、國語、漢語還有普通話的區別跟我們的很像XD
另一篇是「普通話與漢語、華語、國語」,我覺得裡面把普通話、漢語、華語跟國語講得很清楚,這篇跟我們區別的方法也很像XD不過大家也是可以去看看。
這個小組討論結束之後再接著另一個小組討論 XD第一題是關於課前閱讀的問題,問我們為甚麼四篇作者都使用「漢語」為標題闡述文章?我們覺得可能是因為四篇作者都認為所有語言的基礎都是漢語。第二題則是問PRO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甚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我們覺得有國語推行委員會跟國語運動。第三題是問漢語共同語語音的特色是什麼?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些特色嗎?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還是特色?我們覺得漢語共同語的特點是沒有複輔音,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個特色。而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也是特色,我們會覺得是偏誤是因為發音習慣不同導致發音有偏誤,會是特色則是因為每個人講話不一樣,各有各特色。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台灣語言政策大事記」,這個網站把台灣的語言政策條列式的依照時間列了出來,從1895年到2007年的都一一列出來了。
還有另外一個網站「你會說台灣國語嗎?」,我從頭到尾看完,也從頭到尾念了一次,從剛開始的不捲舌念出「忍耐」,我就開始很認真的一直念一直念然後自己一直笑,因為這念起來有一個熟悉的感覺,我平常真的就是那樣念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呢!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問我們華語、國語、漢語和普通話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覺得華語就是在外的華僑講的語言,在我們家自己就會把華語跟國語分得很清楚,因為阿姨嫁到馬來西亞,可能因為我們都說姨丈是華僑,所以表弟表哥他們講的話都被我們說是馬來西亞的華語。而 國語則是一個國家的語言,漢語是指大陸北方的方言,普通話就是大陸其他地方共通語言。
我看到兩篇文章,第一篇是「中文的多元和統一」,我會放這篇是因為文中講到「談到中文教學,當然也牽涉到語音標準化。且不說標準如何確定是語言規劃的大學問大辯題,就是標準語的稱呼,也有分歧。大陸叫普通話,台灣叫國語,海外地區一般則稱華語,而語言教學專家常用的是標準漢語。」我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把華語、國語、漢語還有普通話的區別跟我們的很像XD
另一篇是「普通話與漢語、華語、國語」,我覺得裡面把普通話、漢語、華語跟國語講得很清楚,這篇跟我們區別的方法也很像XD不過大家也是可以去看看。
這個小組討論結束之後再接著另一個小組討論 XD第一題是關於課前閱讀的問題,問我們為甚麼四篇作者都使用「漢語」為標題闡述文章?我們覺得可能是因為四篇作者都認為所有語言的基礎都是漢語。第二題則是問PRO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甚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我們覺得有國語推行委員會跟國語運動。第三題是問漢語共同語語音的特色是什麼?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些特色嗎?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還是特色?我們覺得漢語共同語的特點是沒有複輔音,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個特色。而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也是特色,我們會覺得是偏誤是因為發音習慣不同導致發音有偏誤,會是特色則是因為每個人講話不一樣,各有各特色。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台灣語言政策大事記」,這個網站把台灣的語言政策條列式的依照時間列了出來,從1895年到2007年的都一一列出來了。
還有另外一個網站「你會說台灣國語嗎?」,我從頭到尾看完,也從頭到尾念了一次,從剛開始的不捲舌念出「忍耐」,我就開始很認真的一直念一直念然後自己一直笑,因為這念起來有一個熟悉的感覺,我平常真的就是那樣念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呢!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與規劃 誰的共同語與方言
上禮拜上的是關於語言管理,這禮拜上的則是關於語言的管理還有規劃,最剛開始從國家語言發展法開始,看了公視新聞的影片,影片中有提到教導客家語、台語,只有一節課短短的30、40分鐘,我也這麼覺得,但是在一個班級裡面,有些人的母語是客語,有些人的母語是台語,有些人的母語則是原住民語,所以要在學校推動母語,感覺也很不容易呢,要依每個同學的狀況不一樣來開課。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條手帕竟是一代人被「語言屠殺」的傷痕: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應行正義」,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自身想法,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看,然後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認為的,說不定會有一種反思的感覺呢!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土耳其的「語言改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政府的語言政策吧!看完之後會覺得土耳其這個國家滿厲害的,雖然發現不可能將所有的詞或字都土耳其化,卻還是成功地讓這個語言政策影響了很多。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條手帕竟是一代人被「語言屠殺」的傷痕: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應行正義」,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自身想法,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看,然後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認為的,說不定會有一種反思的感覺呢!
接下來是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這題是要根據課前閱讀來回答的,語言的研究範圍有三個,我們覺得是語言的擴展性,因為這堂課把語言學跟社會學連結在一起,雖然這個回答是課前閱讀上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上的這堂課真的跟這個一樣,在講口語與表達之前都會先講一些跟語言有關係的。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要先語言規劃再進行語言管理,因為要先把語言規劃好再進行管理。
再來講到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跟語言管理,這三個的關係其實就是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管理,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不管哪一個,對於講一個語言或是學習一個語言都是一個影響。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就要先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科固然重要但術科也很重要),而最基本的當然是選擇自己語言的目標。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其源頭來自於政府,無論是IQ或是EQ。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土耳其的「語言改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政府的語言政策吧!看完之後會覺得土耳其這個國家滿厲害的,雖然發現不可能將所有的詞或字都土耳其化,卻還是成功地讓這個語言政策影響了很多。
接著看了一個中國地區方言的影片,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講起來還是有各個地區不同的口音,台灣很小,但是南部跟北部老一輩的長輩講中文的音也很不一樣,很明顯的就可以分辨得出來,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各地還是保有自己的方言,有時候跟不同地區的人講方言,還會被誤會你到底在講甚麼呢!在台灣雖然對我們而言,方言不外乎就是客家話或台語或原住民語,但是原住民各個部落或是不同族的方言,也很不一樣呢!
最後則是再一次的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我們為甚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我們認為是因為講話習慣的不同,每個地方也許因為地理環境或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而產生不一樣的講話習慣,這樣子的講話習慣造了有些地方的方言很難懂,根本聽不懂的狀況。我們覺得方言間的差別是因為地區不同,語言間的差別則是因為文化、發音不同。第二題則是問我們現代漢語(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為甚麼需要討論方言?我們認為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在於共同語是一個國家大家普遍會用的,而方言是各個地區自己來使用的。而為甚麼要討論方言是因為我們覺得方言漸漸消失了所以需要討論。第三題是問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甚麼職業影響力顯著?我們認為是歌手或是作者,以唱中文歌的方式或是以中文而不是台語或客語來寫作的方式影響著大家。第四題則是問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的社會,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你同意嗎?我們是不同意,因為我們覺得台灣的歷史上被很多國家統治,不只有四波移民。最後一題則是講到這陣子又討論起《國家語言發展法》,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我們覺得沒有衝突,因為兩個可以相輔相成。
還有最後一個我找到的補充資料,是一篇文章「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文中提到界定語言與方言的方法有兩種:「語言學」與「政治」。就語言學來討論,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彼此未學過對方語言的情況下,以其能夠互通有無的程度來判斷語言與方言。若能相互理解到一定的程度,可將此兩種語言視為同一語言下的兩個不同方言。純就語言學的定義來看,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與台灣華語,是三種無法互通的語言。反而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與義大利語,就語言學來說,更像是同一種語言下的三種不同方言。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可相通的丹麥語、瑞典語與挪威語。雖說如此,在現實生活裡,為何我們會認定彼此多少能相通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相較於華語,被視為方言呢?這就要談到語言和方言在政治上的定義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滿有趣的,看完之後會覺得也許有時候我們認為的方言,其實就某些定義來講不是方言,就只是個可以溝通的語言而已。
還有最後一個我找到的補充資料,是一篇文章「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文中提到界定語言與方言的方法有兩種:「語言學」與「政治」。就語言學來討論,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彼此未學過對方語言的情況下,以其能夠互通有無的程度來判斷語言與方言。若能相互理解到一定的程度,可將此兩種語言視為同一語言下的兩個不同方言。純就語言學的定義來看,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與台灣華語,是三種無法互通的語言。反而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與義大利語,就語言學來說,更像是同一種語言下的三種不同方言。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可相通的丹麥語、瑞典語與挪威語。雖說如此,在現實生活裡,為何我們會認定彼此多少能相通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相較於華語,被視為方言呢?這就要談到語言和方言在政治上的定義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滿有趣的,看完之後會覺得也許有時候我們認為的方言,其實就某些定義來講不是方言,就只是個可以溝通的語言而已。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
這禮拜是這學期第二次上課,在選課的時候一看到有老師的課就立馬選了,剛好要修學程也因為老師上課實在是太好玩了,每次都很開心!
這禮拜還是從頭開始,因為上禮拜有同學沒來,所以又講了很多關於上課的內容還有部落格的事情。
再來就開始上課的,二二八連假真的過得太開心了,完全忘記老師上禮拜還提醒我們要看課前閱讀的部分😓😓所以又在課堂上花了點時間看了。剛開始先讓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五個問題,第一個是為甚麼觀光客到台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只到了中國嗎?我們認為是因為很多地方的地名或是路的名稱都是使用中國地名,而我們也認為不只到中國,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像是日本或是荷蘭以及西班牙殖民後所留下的遺跡。第二個是公共標示的語言是為了誰?我們認為是華人以及會英文的人。第三個則是在台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我們認為有中文、台語、客語、英文以及印尼語。第四題則是問自己的母語是甚麼?為甚麼母語叫「母語」?為甚麼要上母語課?我的母語是台語,除了在自己家,會跟妹妹還有爸爸嬤嬤講中文,回去外公外婆家或是爺爺奶奶家,跟親戚朋友都會用台語聊天,奶奶甚至因為是日據時期就出生的人,所以聽不懂中文,只聽得懂台語。而母語為甚麼叫母語,我剛開始看到母語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就覺得是因為媽媽的語言,後來聽同學還有老師講才發現,對耶,那為甚麼不是父語,我就突然想到有可能是因為怕大家會誤會是在「腹語」這兩個字吧😆😆最後一題是問自己是幾語人?為甚麼你需要多重語言力?我覺得自己應該就只是三語人,應該就是中文、台語跟日語了。而我認為我需要多重語言力是因為要跟世界接軌,方便溝通,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多語言。
不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在歐洲,英文不等於「國際共通的語言」」對我們而言,英文是國際語言,所以我們的很多告示牌都有英文,然而在歐洲卻不是這樣,他們在路上很少有英文出現,也許現在因為觀光客的原因,英文出現的頻率會變高,但是我覺得在各國還是有對國際語言不一樣的見解,我們只用英文好像真的有點奇怪呢!
再來欣賞了兩個影片,看完真的覺得菜單的英文真的翻得好直白,雖然很好笑,但是外國旅客來到這裡真的會不懂那到底是甚麼,說不定還會覺得我們台灣人很奇怪,為甚麼要吃大陸的女孩子呢!
最後則是分組討論,第一題是問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課前閱讀的文章-走出島國舒適圈,是要我們走出自己這個國家,面對其他外國的人,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來與其他人溝通。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到底要管甚麼?我們認為是管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一題則是問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我們認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與世界各國的人溝通,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不只是自己本身,在企業工作也需要。因此溝通的首要就是要先會口語與表達啊!
再來是我找到的相關資料,第一個是一個政論節目叫新聞挖挖哇,之前一直對這個節目沒有興趣,只是在家的時候爸爸會看,就在某天我看到了這個「台語之美」的主題,我跟爸爸就這樣把它全部看完了,裡面講了很多我覺得超認同的話的,但是除非是時間很多,不然看前面一小段就可以了😂
第二個是則是在講關於國際公認保存母語最成功的地方-紐西蘭以及台灣對於母語保存不一樣的地方。
這禮拜還是從頭開始,因為上禮拜有同學沒來,所以又講了很多關於上課的內容還有部落格的事情。
再來就開始上課的,二二八連假真的過得太開心了,完全忘記老師上禮拜還提醒我們要看課前閱讀的部分😓😓所以又在課堂上花了點時間看了。剛開始先讓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五個問題,第一個是為甚麼觀光客到台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只到了中國嗎?我們認為是因為很多地方的地名或是路的名稱都是使用中國地名,而我們也認為不只到中國,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像是日本或是荷蘭以及西班牙殖民後所留下的遺跡。第二個是公共標示的語言是為了誰?我們認為是華人以及會英文的人。第三個則是在台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我們認為有中文、台語、客語、英文以及印尼語。第四題則是問自己的母語是甚麼?為甚麼母語叫「母語」?為甚麼要上母語課?我的母語是台語,除了在自己家,會跟妹妹還有爸爸嬤嬤講中文,回去外公外婆家或是爺爺奶奶家,跟親戚朋友都會用台語聊天,奶奶甚至因為是日據時期就出生的人,所以聽不懂中文,只聽得懂台語。而母語為甚麼叫母語,我剛開始看到母語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就覺得是因為媽媽的語言,後來聽同學還有老師講才發現,對耶,那為甚麼不是父語,我就突然想到有可能是因為怕大家會誤會是在「腹語」這兩個字吧😆😆最後一題是問自己是幾語人?為甚麼你需要多重語言力?我覺得自己應該就只是三語人,應該就是中文、台語跟日語了。而我認為我需要多重語言力是因為要跟世界接軌,方便溝通,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多語言。
不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在歐洲,英文不等於「國際共通的語言」」對我們而言,英文是國際語言,所以我們的很多告示牌都有英文,然而在歐洲卻不是這樣,他們在路上很少有英文出現,也許現在因為觀光客的原因,英文出現的頻率會變高,但是我覺得在各國還是有對國際語言不一樣的見解,我們只用英文好像真的有點奇怪呢!
再來欣賞了兩個影片,看完真的覺得菜單的英文真的翻得好直白,雖然很好笑,但是外國旅客來到這裡真的會不懂那到底是甚麼,說不定還會覺得我們台灣人很奇怪,為甚麼要吃大陸的女孩子呢!
最後則是分組討論,第一題是問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課前閱讀的文章-走出島國舒適圈,是要我們走出自己這個國家,面對其他外國的人,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來與其他人溝通。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到底要管甚麼?我們認為是管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一題則是問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我們認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與世界各國的人溝通,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不只是自己本身,在企業工作也需要。因此溝通的首要就是要先會口語與表達啊!
再來是我找到的相關資料,第一個是一個政論節目叫新聞挖挖哇,之前一直對這個節目沒有興趣,只是在家的時候爸爸會看,就在某天我看到了這個「台語之美」的主題,我跟爸爸就這樣把它全部看完了,裡面講了很多我覺得超認同的話的,但是除非是時間很多,不然看前面一小段就可以了😂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華人社會與文化-期末自評
這學期的課,就到今天畫了一個句點,但是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可不能畫上句點阿XD這學期在忙碌的狀態下考完試也做完報告了,在做完報告的當下,真的只想要大吼大叫的,因為累積起來的壓力真的好大阿😕😕放上一個影片,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也想要那樣做~~(看影片時,音量要斟酌放,不要像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一樣,被自己嚇到)
看完影片,內心默默地又跟著叫了好幾次之後,我要來把這學期做最後的結束了。
(1)經過這學期,你如何看待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內涵?
從剛開始選課時,看到華人社會與文化的時候,我的想法是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跟文化嗎,一定是一堂很簡單容易的課,但是從第一堂上完課之後我就覺得我錯了。就因為我們身處在華人的社會當中,有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理所當然,因為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那樣,所以我們都習慣了,但是其實在華人的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還要學習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範疇很廣,就像老師說的光光這幾周上課的時間,是不夠的,我覺得就是身處在華人的這個社會,所以對於華人社會還有華人文化會一直抱著好奇的態度,在生活中繼續學習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種種事情。
從剛開始的教學方法開始,其實我很喜歡這種在課堂中,老師學生可以互動的感覺,現在的課幾乎都是老師單方面一直把資訊知識交給我們,但是這堂課的教學方法則是讓師生都可以互動到,還可以跟組員一起討論課程相關的問題,讓我們組員可以增進感情,也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經驗是甚麼。再來是閱讀資料,我覺得這就像是以前老師常講的預習,提早讓我們先閱讀一些相關資料,讓我們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很流暢很順利地上這堂課,而不會一問三不知。再來是課程安排,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學問的東西,要把課程安排的好、安排的流暢其實真的並不容易,就像我們的報告,我在安排的時候,因為都是自己本身就知道的資料,所以在安排的時候忽略了在聽我們講話的人並不知道我們後面要講甚麼,所以我們根本忘了要銜接的這件事。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學習大概就是課程安排這點了,尤其是我們報告真的讓我學到很多。最後是教學評量的部分,我很喜歡看大家給的評語跟建議,這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下次應該要怎麼改進,或是自己有甚麼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如果每次報告過後都有這個建議跟評語的部分,我覺得大家未來都會是報告高手。
(3)在未來的華語文教學課室,你會如何應用這門課所學?
這學期學了很多東西,在學校生活上,因為有參加活動,所以也會遇到很多外國人,像是去年就遇到很多泰國人,當初帶他們寫春聯或是體驗台灣食物等,其實很想教他們有關於華人文化的東西,但是因為不了解春聯,台灣食物也不知道要怎麼介紹,所以就只是讓他們體驗然後什麼都沒有講,上完這學期的課,我覺得很可惜我沒有早一點上,這樣我就可以把更多的華人文化帶給他們。
(4)自評滿分10分,這學期你會給自己幾分?請自我評價你這學期的表現(課堂表現/小組報告/線上寫作)? 7.5分。
自評這件事情其實很有趣,這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檢視,我覺得我這學期在課堂表現上除了偶爾會回答問題以及跟很熱烈地跟組員一起討論之外,上台發表都是讓給文昇去講,這點有點不好,再來是小組報告的部分,這部分其實我給我們這組的評分不會很高,但是我覺得在找資料、借書到做簡報及上台報告的部分,因為做了很多事,所以給自己的評分不會太低,最後是線上寫作,這是我這堂課最喜歡的部分,每次打完真的會超有成就感,上完一學期的課,我覺得我的找資料能力也越來越厲害了,每次找資料的時候我都會秉持著要讓大家都看到這些相關的資料的心情去找,所以在線上寫作的部分我也覺得自己應該給自己好一點的分數。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呷飯皇帝大 餐桌禮儀
這禮拜上的課是餐桌禮儀,剛開始先講我們台灣人常常說吃飯囉,但吃的卻不是飯,接下來引用《周禮》中的一段話來講宴會時的餐如何擺放。再來就講到入座禮儀,方桌的排法跟圓桌的排法;只有一個主人跟有男女主人;西方跟東方等,在情況不同之下,誰先入座或是誰坐哪裡也會不一樣。我在念導遊領隊的書時,也有唸到這點, 入座禮儀的規矩真的很多呢!有很多地方要注意,不光是入座時要注意,上車的順序跟位子也要注意,這真的讓我很頭痛,會一直搞混,好難啊!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中國飲食禮儀」,裡面有講到關於宴飲禮儀和古代食儀,大家可以去看看。
接下來講到吃飯姿勢以及餐具擺法還有用餐器皿,除了吃飯姿勢東西方是差不多的,餐具擺髮跟用餐器皿的部分東西方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真的要注意,不然出去外面吃飯會很丟臉呢!像是用完餐餐具的擺放部分,依照不同的擺放方式就有很多意思,有時候擺放錯誤還會讓服務生誤會,雖然我覺得這應該是在吃西餐時才會比較常見。接下來是第一個問題討論,分別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入座禮儀重要?有沒有遵循有差嗎?我們是認為入座禮儀很重要,有沒有遵循也有差,因為來者是客,如何安排位子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以及敬意。第二題是問那如果沒有長輩或主賓時,該由誰先入座?我們認為主事人(也就是發起人)應該要最後入座,然後其他座位則由他安排。但是如果沒有發起人,那就自由入座。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一個網站講到中國餐桌禮儀的入座禮儀,他在最後有總結一個餐桌入座排序原則:以遠為上,面門為上。以右為上,以中為上。觀景為上,靠牆為上。還有餐桌入座座次分布:面門居中位置為主位,主左賓右分兩側而坐。或主賓雙方交錯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離,右高左低。
再來講到夾菜禮儀,我們看了一個影片是《二分之一強》中,外國人講到來台灣時所遇到的夾菜文化,讓他們很困擾之處,看完之後再來一個問題討論,有三題。第一題是問我們如何看待夾菜文化?我們認為這是長輩對我們的關心,他可能怕我們不敢動手夾菜又希望我們可以多吃點,於是就夾菜給我們。第二題是問如果遇到影片中的情況我們會怎麼做?吃完還是索性不吃?我們認為如果那樣東西吃了是會過敏或是對自己身體會有甚麼不好影響的就直接說,長輩會體諒,但是如果只是自己不喜歡或是不想吃的,就把它吃完,不然會感覺不禮貌。第三題是問分食奇怪不奇怪,請問你會與他人分享你的餐點嗎?為甚麼?我覺得可能是我家人的關係,我很喜歡跟別人分享我的餐點,如果是不熟的人,我會在還沒開動前先問他們要不要試試看,但是如果是熟的人,我就會直接拿給他跟她說可以吃吃看不一樣的東西,我跟朋友出去時也很喜歡大家點不一樣的東西,大家在一起交換吃,這樣一餐下來就可以吃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了!而我們這組的答案則是完全沒開動前,就先分好不奇怪,其他則是看熟不熟,因人而異。
再來講到進食禮儀,其實我覺得進食禮儀這點很重要,可以從進食禮儀中看出一個人的家教,每當我們家一起吃飯,有違反這些進食禮儀的部分時,我舅舅就會開始罵人,說我們這樣出去會讓人覺得很沒家教,不過當然有些是我們家自己人,所以還是會依照我們家自己的習慣(例如公筷母匙),但其他的行為因為會很沒禮貌,所以我覺的這很重要!這邊舉到四點,1.嘴裡的骨頭別直接從嘴吐出來 2.不邊吃邊說話 3.手肘不放桌上 4.使用公筷母匙。再來是飯後禮節,幾乎都在講關於筷子的禁忌。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好多關於筷子的禁忌,不只我們有,日本也有,不過幾乎都是差不多的。其中「中式餐桌禮儀」這個網站就有指出11個關於筷子的禁忌。
還有看到日本的兩個網站「山ちゃんお箸のマナー講座」、「不可不知的日本吃飯禮節」的圖,我把它重複的弄掉併成了一張圖,看完就會覺得跟我們的差不了多少。
最後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看了這麼多用餐禮儀,請問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曾經被糾正過的經驗或者是最常聽到其他人被糾正過的禮儀?我們想到有三個,第一個是直接把手放在桌上吃飯,會被說是沒骨頭。第二個是菜夾不起來,就用兩隻筷子直接插進去菜裡面夾菜。第三個是菜沒經過盤子或是碗,夾了就直接往嘴巴裡送。第二題是問這樣的禮儀是否有傳承下去的必要?為什麼?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傳承下去,因為現在的小孩已經越來越沒禮貌了,如果連最簡單的用餐禮儀都沒了的話,那不知道會變怎麼樣。最後一個是問假如今天有位外國朋友要到你家作客,你會特別請他去注意甚麼樣的禮節呢?為什麼?我們認為一個是要看每個家庭的狀況而定,因為說不定那個家庭有甚麼特殊規定或是特別的習慣。另外一個則是不要來了之後就直接說不喜歡什麼,那樣會顯得很沒禮貌。
除了台灣有餐桌禮儀,其實世界各地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餐桌禮儀,我看到有一個網站「這些餐桌禮儀,不知道就糗了」,裡面講了七個國家的餐桌禮儀,大家可以去看看。
接下來講到吃飯姿勢以及餐具擺法還有用餐器皿,除了吃飯姿勢東西方是差不多的,餐具擺髮跟用餐器皿的部分東西方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真的要注意,不然出去外面吃飯會很丟臉呢!像是用完餐餐具的擺放部分,依照不同的擺放方式就有很多意思,有時候擺放錯誤還會讓服務生誤會,雖然我覺得這應該是在吃西餐時才會比較常見。接下來是第一個問題討論,分別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入座禮儀重要?有沒有遵循有差嗎?我們是認為入座禮儀很重要,有沒有遵循也有差,因為來者是客,如何安排位子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以及敬意。第二題是問那如果沒有長輩或主賓時,該由誰先入座?我們認為主事人(也就是發起人)應該要最後入座,然後其他座位則由他安排。但是如果沒有發起人,那就自由入座。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一個網站講到中國餐桌禮儀的入座禮儀,他在最後有總結一個餐桌入座排序原則:以遠為上,面門為上。以右為上,以中為上。觀景為上,靠牆為上。還有餐桌入座座次分布:面門居中位置為主位,主左賓右分兩側而坐。或主賓雙方交錯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離,右高左低。
再來講到夾菜禮儀,我們看了一個影片是《二分之一強》中,外國人講到來台灣時所遇到的夾菜文化,讓他們很困擾之處,看完之後再來一個問題討論,有三題。第一題是問我們如何看待夾菜文化?我們認為這是長輩對我們的關心,他可能怕我們不敢動手夾菜又希望我們可以多吃點,於是就夾菜給我們。第二題是問如果遇到影片中的情況我們會怎麼做?吃完還是索性不吃?我們認為如果那樣東西吃了是會過敏或是對自己身體會有甚麼不好影響的就直接說,長輩會體諒,但是如果只是自己不喜歡或是不想吃的,就把它吃完,不然會感覺不禮貌。第三題是問分食奇怪不奇怪,請問你會與他人分享你的餐點嗎?為甚麼?我覺得可能是我家人的關係,我很喜歡跟別人分享我的餐點,如果是不熟的人,我會在還沒開動前先問他們要不要試試看,但是如果是熟的人,我就會直接拿給他跟她說可以吃吃看不一樣的東西,我跟朋友出去時也很喜歡大家點不一樣的東西,大家在一起交換吃,這樣一餐下來就可以吃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了!而我們這組的答案則是完全沒開動前,就先分好不奇怪,其他則是看熟不熟,因人而異。
再來講到進食禮儀,其實我覺得進食禮儀這點很重要,可以從進食禮儀中看出一個人的家教,每當我們家一起吃飯,有違反這些進食禮儀的部分時,我舅舅就會開始罵人,說我們這樣出去會讓人覺得很沒家教,不過當然有些是我們家自己人,所以還是會依照我們家自己的習慣(例如公筷母匙),但其他的行為因為會很沒禮貌,所以我覺的這很重要!這邊舉到四點,1.嘴裡的骨頭別直接從嘴吐出來 2.不邊吃邊說話 3.手肘不放桌上 4.使用公筷母匙。再來是飯後禮節,幾乎都在講關於筷子的禁忌。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好多關於筷子的禁忌,不只我們有,日本也有,不過幾乎都是差不多的。其中「中式餐桌禮儀」這個網站就有指出11個關於筷子的禁忌。
還有看到日本的兩個網站「山ちゃんお箸のマナー講座」、「不可不知的日本吃飯禮節」的圖,我把它重複的弄掉併成了一張圖,看完就會覺得跟我們的差不了多少。
最後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看了這麼多用餐禮儀,請問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曾經被糾正過的經驗或者是最常聽到其他人被糾正過的禮儀?我們想到有三個,第一個是直接把手放在桌上吃飯,會被說是沒骨頭。第二個是菜夾不起來,就用兩隻筷子直接插進去菜裡面夾菜。第三個是菜沒經過盤子或是碗,夾了就直接往嘴巴裡送。第二題是問這樣的禮儀是否有傳承下去的必要?為什麼?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傳承下去,因為現在的小孩已經越來越沒禮貌了,如果連最簡單的用餐禮儀都沒了的話,那不知道會變怎麼樣。最後一個是問假如今天有位外國朋友要到你家作客,你會特別請他去注意甚麼樣的禮節呢?為什麼?我們認為一個是要看每個家庭的狀況而定,因為說不定那個家庭有甚麼特殊規定或是特別的習慣。另外一個則是不要來了之後就直接說不喜歡什麼,那樣會顯得很沒禮貌。
除了台灣有餐桌禮儀,其實世界各地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餐桌禮儀,我看到有一個網站「這些餐桌禮儀,不知道就糗了」,裡面講了七個國家的餐桌禮儀,大家可以去看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