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與規劃 誰的共同語與方言

上禮拜上的是關於語言管理,這禮拜上的則是關於語言的管理還有規劃,最剛開始從國家語言發展法開始,看了公視新聞的影片,影片中有提到教導客家語、台語,只有一節課短短的30、40分鐘,我也這麼覺得,但是在一個班級裡面,有些人的母語是客語,有些人的母語是台語,有些人的母語則是原住民語,所以要在學校推動母語,感覺也很不容易呢,要依每個同學的狀況不一樣來開課。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條手帕竟是一代人被「語言屠殺」的傷痕: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應行正義」,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自身想法,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看,然後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認為的,說不定會有一種反思的感覺呢!

接下來是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這題是要根據課前閱讀來回答的,語言的研究範圍有三個,我們覺得是語言的擴展性,因為這堂課把語言學跟社會學連結在一起,雖然這個回答是課前閱讀上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上的這堂課真的跟這個一樣,在講口語與表達之前都會先講一些跟語言有關係的。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要先語言規劃再進行語言管理,因為要先把語言規劃好再進行管理。

再來講到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跟語言管理,這三個的關係其實就是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管理,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不管哪一個,對於講一個語言或是學習一個語言都是一個影響。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就要先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科固然重要但術科也很重要),而最基本的當然是選擇自己語言的目標。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其源頭來自於政府,無論是IQ或是EQ。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土耳其的「語言改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政府的語言政策吧!看完之後會覺得土耳其這個國家滿厲害的,雖然發現不可能將所有的詞或字都土耳其化,卻還是成功地讓這個語言政策影響了很多。

接著看了一個中國地區方言的影片,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講起來還是有各個地區不同的口音,台灣很小,但是南部跟北部老一輩的長輩講中文的音也很不一樣,很明顯的就可以分辨得出來,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各地還是保有自己的方言,有時候跟不同地區的人講方言,還會被誤會你到底在講甚麼呢!在台灣雖然對我們而言,方言不外乎就是客家話或台語或原住民語,但是原住民各個部落或是不同族的方言,也很不一樣呢!

最後則是再一次的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我們為甚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我們認為是因為講話習慣的不同,每個地方也許因為地理環境或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而產生不一樣的講話習慣,這樣子的講話習慣造了有些地方的方言很難懂,根本聽不懂的狀況。我們覺得方言間的差別是因為地區不同,語言間的差別則是因為文化、發音不同。第二題則是問我們現代漢語(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為甚麼需要討論方言?我們認為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在於共同語是一個國家大家普遍會用的,而方言是各個地區自己來使用的。而為甚麼要討論方言是因為我們覺得方言漸漸消失了所以需要討論。第三題是問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甚麼職業影響力顯著?我們認為是歌手或是作者,以唱中文歌的方式或是以中文而不是台語或客語來寫作的方式影響著大家。第四題則是問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的社會,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你同意嗎?我們是不同意,因為我們覺得台灣的歷史上被很多國家統治,不只有四波移民。最後一題則是講到這陣子又討論起《國家語言發展法》,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我們覺得沒有衝突,因為兩個可以相輔相成。

還有最後一個我找到的補充資料,是一篇文章「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文中提到界定語言與方言的方法有兩種:「語言學」與「政治」。就語言學來討論,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彼此未學過對方語言的情況下,以其能夠互通有無的程度來判斷語言與方言。若能相互理解到一定的程度,可將此兩種語言視為同一語言下的兩個不同方言。純就語言學的定義來看,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與台灣華語,是三種無法互通的語言。反而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與義大利語,就語言學來說,更像是同一種語言下的三種不同方言。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可相通的丹麥語、瑞典語與挪威語。雖說如此,在現實生活裡,為何我們會認定彼此多少能相通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相較於華語,被視為方言呢?這就要談到語言和方言在政治上的定義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滿有趣的,看完之後會覺得也許有時候我們認為的方言,其實就某些定義來講不是方言,就只是個可以溝通的語言而已。

1 則留言:

  1. 阿~~雖然讀的資料多一點,但越讀越會清楚地知道,其實生活中大概99.9999%都跟(意識型態)選擇有關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