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連音之音讀

因為下禮拜是期中考,感覺這禮拜一直在忙碌當中進行,終於熬到這堂課了,真心覺得這學期選這堂課,雖然學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東西,但是上課的氣氛跟進行的方式還有組員都讓我心情可以很放鬆阿!不然都快要被其他堂選修課的組員氣炸了😕😕😕😕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一個影片,是關於甚麼是台灣腔的影片,影片中說到台灣腔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連音,第二個是沒有捲舌音,第三個是ㄢ跟ㄤ不分。也許是因為一直身處在台灣腔的社會裡,聽習慣了台灣腔,我覺得台灣腔好可愛,有時候自己也會因為懶惰所以不想捲舌或是嘴巴含在一起講話,這時候就會出現台灣腔,然後就會被媽媽罵說要捲舌啦,要念標準啦之類的,我通常這時候就會用台語回她話然後不說國語了XD

接下來講到連音難道只有台灣腔有嗎?答案是不是,除了台灣腔,英文跟日文還有西文也會有連音,英文的連音很明顯的就知道,但是日文的部分我也不知道耶😃之前有教過這個用法,但是老師是說可以把它寫成另一個樣子,就會是口語的用法,難怪友哉念都念口語的用法!西文的部分因為沒有學過所以也不知道,但是西文真的好好聽喔,之前認識一個夏威夷的男生,他用西文唱情歌給我們大家聽,天阿!配上他的帥外表,我們大家都犯花痴了😆

再來講到中國大陸民眾為愛上台灣腔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腔調的特色,大致上有四個分別是語助詞偏多、不發捲舌音/ㄦ化韻 、ㄢ/ㄤ不分;ㄣ/ㄥ不分 以及普遍不發輕聲,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出了一系列的台灣腔貼圖,這真的是太好笑也太可愛了。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這篇文章「 大陸正在流傳的文章: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文中提到:在國民黨的推廣下,台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台北國語。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徵,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等。另外,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顯得「娘」一些。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台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於女性的音高天然高於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台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鋒作用,導致女性的口音成為模仿對象。

最後則是看一個關於北京話的影片,看完這個影片還有一個個人發表,問說:帶ㄦ化的詞,詞性多的為何?答案是名詞,再來還有個各類詞的ㄦ化詞的統計,名詞總計有929個,佔61.12%;動詞總計有87個,佔5.78%;形容詞有21個,佔1.39%;量詞有204個,佔13.55%;代詞有223個,佔14.8%;副詞有49個,佔3.25%。

再來就是最後的小組的討論了,第一題是問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課本是寫:在一句話裡有些字彼此連結得很緊密,則兩字相連成一個語詞的過程中,有些音素被省略,就是脫落現象。例如:什麼(ㄕㄣˊ   ㄇㄜ)常被說成(ㄕㄜˊ   ㄇㄜ)。 第二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屬於語流音變的合音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但其實也有接數字「一」時變音的情形,試舉一例,並說明原因。我們發現是後面那個字如果是一聲、二聲或三聲時 + 一ˋ,像是一棵樹(ㄧˋ  ㄎㄜ  ㄕㄨˋ)、一瓶(ㄧˋ  ㄆㄧㄥˊ)、一會兒(ㄧˋ  ㄏㄨㄟˇ  ㄦˊ);四聲及輕聲時 + 一ˊ,像是一件事(ㄧˊ  ㄐㄧㄢˋ  ㄕˋ) 。最後一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我們覺得是當遇到量詞時以及是單一時會出現連用時變音。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了ㄦ化韻的變化表,我覺得用這個像是圓餅圖的方式弄出來超酷的耶
圖片出處:ㄦ化韻變音圖

最後我還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文章「外國人覺得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的差別是...」,裡面講到一位來台灣大學就讀昆蟲學研究所的女生姜安蓉,在接受訪問時表達了對於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就像是美式英文和英式英文的差別,台灣口音就像英式英文,感覺比較溫柔,典故與細節也比較多、比較豐富。
最下面還有一個影片是這個女生訪問兩個美國男生,他們兩個一位是在中國北京學中文,另一位則是在台灣學中文,我看完只覺得在中國念書的那個男生講話的感覺好強勢喔,跩跩的,另一個在台灣學中文的男生就感覺真的娘娘的,但是很可愛啦!

1 則留言:

  1. 所以腔調就變成特色,可以讓說同一語言的人知道你從哪裡來?
    你的圖就是在張正男老師的BLOG抓的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