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從簡單的小短劇帶入這禮拜的主題-盲從,這禮拜上課我真的是從頭笑到尾,可能都是很熟的人,所以完全沒有壓力整個有很隨興的感覺XD
演完短劇帶入這禮拜的主題之後就先看了一個影片,關於一個人聽到逼聲站起來之後再坐下來,然後觀察其他人會不會跟著一起做的實驗。接著問我們大家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自己是否有盲從的例子,我們討論完,答案就是超多,像是前陣子很紅的蝶豆花飲品,還有衣服的款式也是,像是最近就流行大學T,到處都看的到大學T。第二個問題是問我們看完影片之後再影片裡看到了甚麼,我們看到大家不問原因,就跟著一起站,雖然內心可能會帶有疑問為甚麼要站起來,卻還是甚麼都沒說就跟著一起站。問完這兩個問題之後再繼續欣賞影片XD是關於從眾效應的影片,用簡單的圖畫介紹甚麼是從眾效應。看完之後又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是問從眾跟盲從的差異在哪裡,我們覺得從眾就是像一個規範一樣,雖然大家都跟著做,但是是經過思考之後才去遵循的,而盲從就是沒有主見沒有原則就跟著大家做。第二題則是問外國人是否也有從眾或是盲從的心理,我們認為是有的,像是全球都在盛行的寶可夢,或是一窩蜂的出國。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了一則新聞「英國馬拉松大賽僅1人跑完,因第2名帶其餘4999人跑錯路」,在2013年4月28日,英國舉行了一個馬拉松大賽,由於跑在隊列第二、第三位的選手沒看到提示選錯路,導致跟在他倆身後4997名參賽者也都跑錯了。最終,除一直跑在首位的選手跑完全程外,其餘全部參賽者都因少跑路程而失去比賽資格。在我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其他的4997名馬拉松選手在不知不覺中也有了盲從的行為,因為第二名跟第三名的選手跑了另外一條路,他們就跟著跑,而沒有多加思考,會不會是另外一條路。雖然常理來說,大家都會跟著前面的人走,但是我還是覺得馬拉松會發生這件事情好誇張。😂😂
接著講到台灣是這樣,那國外呢?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中國曾經發生的搶鹽事件,再來是日本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最後一個則是冰桶事件。這三個事件在當時都曾轟動一時,但是大家現在也都不討論了,最讓大家熟悉的冰桶事件也是,我還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在Facebook PO影片表示他們支持漸凍人,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現在大家都不再談論這個了。
最後則是小組討論,首先有個情境,就是有位傳教士在路上向路人傳教,路人因此真的相信這個宗教,請問路人的行為是屬於從眾行為還是盲從?還是兩者皆非?我們認為是兩者皆非,因為還要考慮個人的心理行為跟因素,還有當下的整體狀態。或是有些人剛開始沒有相信,但是好像有點拒絕不掉的感覺,只好去,結果去了就被洗腦了。第二題則是如何避免盲從,我們這組覺得是要有獨立的思考,還要有批判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分析的能力。
看了好多關於盲從跟從眾的文章,看到了一篇文章「你也是那「一窩蜂」? 避免盲從只須多想這幾點」,裡面有講到一個故事:19世紀,法國科學家尚‧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曾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取數隻松毛蟲放在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又在花盆的不遠處,撒了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隻跟一隻,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走就是七天七夜,最後,又餓又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其實,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原來不只在人類社會中有這種現象,連蟲的世界裡也跟人類一樣有這種行為呢!在文章中還有提到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時,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大多數群體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所謂「追隨潮流」、「一窩蜂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窩蜂現象」是保護自身、害怕孤立而做出的從眾行為;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因害怕自身立場被孤立,而以多數人的立場作為自己的選擇。最後還有提到可以如何避免盲從,第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理想形象」: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不是成為「某個別人」,而是找出「最好的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理想形象」作為標準來督促自己成長,抓住目標,才不會不間斷地「見風轉舵」。第二個是做之前先想「大家都這麼做,我就要這麼做嗎?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確定自己不只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去做,並找出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最後一個則是列出「這麼做對我會有什麼影響」,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都列舉出幾個,每件事都有它的優缺點,從好、壞兩面或更多面向分析後,再決定是否這麼做。
再來一篇文章「從眾文化,流行還是瘤形」,文章中說到「從眾效應」指的是人們通常遇到一件事件或情況時,往往都會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隨著社會上的大眾進行思考或行為。並且遵從社會的脈絡行走,不會主動地思考事件本身存在的意義,或者是普遍聽到的「一窩蜂」現象。文中也提到我們每天隨處可見的媒體也經常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因為台灣的新聞業者害怕「漏新聞」,而不論新聞的價值性高低。當台灣發生什麼火熱或風潮的事件時,各家媒體都會爭相以大篇幅版面告知民眾。而「複製」和「模仿」是從眾效應的表現方法之一。
還有一篇文章,我也覺得寫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人會盲從?」,文章內講到:人喜歡從眾,名作家馬克吐溫說「一般人缺乏獨立的意見。他並不想去研究或深思,構成自己的意見,只是急於得知鄰居的意見,然後盲目跟從。」,正因為懶得思考,所以從眾。文中舉了好多個例子,如果有人也那樣做,我們就會跟著一起做,沒有多加去思考,而是聽到有人做了,所以我們也就跟著做了。
看完了好多文章,我發現大部分的文章把盲從跟從眾都混為一談,而沒有特意去分別兩者之間的不同,然後不管是從眾或是盲從,兩者的行為都是我們會做的事,果然做些事情前還是要想一下這樣做是為甚麼或是這樣做真的對嗎,才不會有越來越多這種行為發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