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老師分享兩張圖,都是參加婚禮的照片,但是參加婚禮時的服裝截然不同啊!像是我平常跟爸爸媽媽去參加婚禮時都會穿小洋裝或是短裙,不過在上課時大家說到最好不要穿白色的,讓我想到我每次都穿白色的XDD 接下來是討論時間,講到如果有一位宏都拉斯籍的女學生要去參加一位台灣友人的婚禮他會怎麼穿以及我們會建議他怎麼穿,我們是認為他自己穿的話可能會穿自己本身的傳統服飾,因為我們認為傳統服飾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能表達祝福以及很有禮貌的服裝,而如果我們建議的話,則是跟我們自己去參加婚禮一樣,我們會建議她穿小禮服。因為這個討論的關係,讓我很好奇到底婚禮應該要穿怎麼樣會比較好,而找到一個參加婚禮需要懂得的一些禮儀的網站,下面是這個網站裡關於婚禮服裝的一些說法,我到現在才發現:哇!原來參加婚禮需要知道的也不少,不單單只是去參加婚禮而已呢!
接著是小組討論時間,第一題在跨學科領域的文化教學上我們認為可以利用當地比較常看的一些影片,一個很簡單的連續劇或是八點檔,就可以完整呈現出很多台灣文化的小地方或是與國外文化的不同。或是利用老師上禮拜提到的「coggle it」,可以明確的展現給學生了解。 第二題我們認為文中作者的書寫方式偏向儒家,因為在文中有提到包容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概念,如果有一個比較不好的朋友,也不會介紹家人給他認識。除了長幼有序,還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概念。第三題的課中閱讀,我們認為是常規性模式。 課文中有家族概念是中華文化的內涵。 像在日文中,日文的哥哥和中文的哥哥用法是不同的,這點就可以跟日本同學交流討論。 最後一題我們則認為該作者有展現多元文化素養,因為他看到老師做那個手勢他會思考他跟學生當中是不是老師不知道這個文化,他就只是單就自己所知道的文化覺得吃鴨仔蛋很噁心,可是他會去思考下面是不是有會吃鴨仔蛋的學生,所以他才會寫這篇文章,因為他擁有兩邊文化的知識,也會去尊重兩邊的概念,想要讓老師去教導學生,而不是單方面的去灌輸學生老師自身認為的文化知識。
再還沒真正了解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或是一些事情之前,我們常常就這樣批評覺得噁心或是覺得怎麼這樣,但是在了解之後就會發現,這對其他人來講是很正常的事啊,就像外國人覺得我們吃鴨血豬血很噁心,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個很好吃的東西(雖然我也不吃),其他人可能無法接受,其他人可能會批評我們怎麼會吃這種東西,但是他們沒有了解過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文化,就像老師說的,放下批評的反應吧,我覺得批評真的很不好,會讓自己變得很醜陋,也會傷害到對方!
〈題外話〉我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一個影片,覺得很有趣,想要來分享一下,他是一個日本的創意廣告,他在說結婚後的婚紗還有什麼用途,我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想說應該沒有用途了吧,看完果然覺得真的一點用途都沒有啊XD
孩子是一張白紙,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
回覆刪除小孩怎麼學,透過模仿,模仿的可不只是語言而已,行為也是,觀念也是。
也許長大了,管道變多了,會有一些改變,但是Old habits die hard,還是要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