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進入正題,看完影片之後,老師問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問我們覺得身為基督徒的羅醫師,他的哲學觀偏向哪一家?我們認為是墨家,因為在影片中他讓我們有兼愛非攻的感覺。第二題是問我們羅醫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該如何展現?我們認為是推己及人,羅醫師不是使用當時台灣的語言(國語),而是使用最貼近台灣人的語言(台語)。第三題是問我們為甚麼羅醫師在台灣的期間要使用台語來溝通?我們認為是因為當時台語比起國語,感覺更加親民。第四題是問我們知不知道國語運動是怎麼推行的,看完老師給的那個影片,我才了解,不過這個影片讓我笑了很久XD後來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有位網友的po文「國語運動」,他找到一張圖,是關於日本在統治台灣時推廣母語,國民黨佔領我們時卻禁說方言的。
接下來是討論關於文字的部分,關於現在我們閱讀時多使用的新細明體,我們其實不知道他是怎麼起家的,我還以為他跟標楷體那些一樣,是原本就有的字體,直到老師說我才知道原來新細明體是明體演變而來的。而我們認為標楷題為最常使用的字體,是因為標楷體比較接近我們平常寫字的字體。在馬前總統2009年提出的「識正書簡」,我們認為優點就是在國際上的教學可以統一,但是缺點就是漢文字體會流傳不下去。
而我在找補充資料時也看到了幾個文章是關於台北日星鑄字行,它是一間台北最小的鑄字行,但是它卻為台灣保留了中文繁體字型的精髓和美麗,其中有一篇「到「日星鑄字行」學字型」,在文中提到,老闆往往會特別強調:「小字號的字體設計,與大字號的字體設計是不一樣的。現在往往看到很多劣質的字體應用是因為用錯了字號。例如,新細明體本來就是設計給10.5 pt到16 pt這個大小範圍使用的。但往往有人喜歡把新細明體放大到42 pt這種用在標題的級數,包括我們的國門桃園機場的指標也犯了這種錯誤。新細明體內的空間是專門為小字號設計的,把它放到標題大小,會顯得白色的空間過多,黑色線條部分太少,視覺效果顯得單薄、乾癟。」我才發現,原來各個字體用的字號是不一樣的,我常常在寫報告時也會用新細明體的自行設定為大標題,雖然覺得報告的畫面很醜,但是也不會覺得有什麼。
而在簡體字與正體字之間,我也找到一個網站「學生應能認讀簡化字 加強與「內地」溝通 」,雖然這是香港的新聞,但是因為他們現在也在提倡香港人要會正體字,但是也要看的懂簡體字,文中也有提到: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溝通。這感覺就跟馬總統提的識正書簡是一樣的出發點。我還找到一個影片(又是廣東話),他用唱的唱出面對簡體字文化的無奈,我覺得是一個滿有趣的影片,而且這個歌好洗腦,我聽完一次之後竟然又不小心重播了好多次XD
接下來講到六書的部分,說到六書真的是一點也不陌生耶,從國中到高中,只要是考國文都會考到這個部分,但是我也是每次都錯很多,雖然老師也有交那個簡易的判別法,但是只要一到考試,我就會腦筋一片空白,什麼都想不起來。看到老師給的漢字動畫之後,旁邊的推薦影片跑出了一個〈康軒版〉國文第二冊
再來是最後的小組討論時間,第一題是問我們如果採用現在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那麼以前的圖書分類「經、史、子、集」會分別在哪類?我們認為「經」會在宗教類、「史」會在史地類-中國史地類、「子」會在哲學類、「集」會在語言文學類 ,但是聽完各組的答案,我發現我們認為的「經」跟別人不太一樣耶,不過我也忘記我們當時為什麼會覺得是宗教類了,只記得我們把這個放最後一個寫XD 老師給我們看中國圖書館圖書十大分類法,天阿,真的是有夠多的,不過其實我去圖書館很少在用這個找書,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把書亂放,所以有時候就算走到那個分類,也還是找不到自己要的書,雖然網路上明明就寫還有館藏可以借!我還找到小學生的圖書十大分類記憶操,看到覺得他們真是可愛><
接下來是第二題關於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還有補習班,如果在古代的教育制度下的話會屬於哪類?我們認為公立學校是以前的官學,私立學校是以前的私學,補習班則是以前的書院。而在宋朝起到明清完善的科舉制度我們則認為類似現在的升學考試,ex.基測,統測等。而最後的「糊名」的規定則和現在匿名閱卷的制度相似,像是我們的作文考試或是劃卡的考試卷也都跟糊名很相似。
最後一題則是關於行業神的,我們用網路搜尋搜尋到:士→孟子,文昌帝君、農→福德正神、工→荷葉先師、商→關聖帝君。
非常感謝你的分享,解決了我的疑問,為什麼閱讀時,出版印刷多用「新細明體」!原來他的設計就是要用小字號啊!
回覆刪除小朋友的版本很可愛啊!我覺得記得自己愛看那一類就記那一類的就好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