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網站中看到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其中有一段是它把二十四節氣按照它們的含義分成四類,分別是表示寒暑變遷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應降雨量的: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後來還在You tube看到了這首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兒歌
還有一個網站「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嗎?」,讓我知道了怎麼能夠精準地確認出現在是哪個節氣,但是現在地球被我們破壞,要依照這個來精準判斷好像也有點困難,現在都11月了還這麼熱😑😑
再來就到了討論的時間,第一題老師提了唐朝的柳宗元的江雪讓我們判斷這個詩是在形容哪個節氣,我們認為它是在形容大雪,是從「千山鳥飛絕」和「獨釣寒江雪」兩句判斷,因為這兩句帶給我們一種孤寂的感覺,而且我們推斷雪應該下很多了,不太可能剛下雪。 第二題則是讓我們依照古法習俗幫小組成員取「字」,按照課本的方式,我的字都好難聽,就拿最好聽的一個出來講吧!我姓郭,名明柔,字月和,因為明有日月的感覺,而柔有和的意思。第三題則是討論公司行號每年都會發的三節獎金/慰問金是哪三個節日?這題很簡單,我們大家都知道是端午、中秋和春節,但是大家也知道現在幾乎都沒有發三節獎金或是慰問金,而是送禮居多。第四題是問台灣知名的茶飲為何?華語教學中老師應該要教甚麼?還有飲酒文化中哪些酒也常入菜?聽完老師的回答,跟我們的差多,我們的答案是連我們平常都很少碰到的烏龍茶,而我們認為老師該教的則是泡茶的方式,直到老師說原來老師也要會泡茶,我才發現,對耶!為甚麼老師要教泡茶😂而常入菜的酒當然就是米酒或是紹興酒了,常見的料理有三杯雞或燒酒雞,討論完這個都餓了呢!想念媽媽的味道XD再來是最後一題,題目是如果在華語教學中,外籍學生是賓客,他該知道甚麼婚俗文化,我們認為是紅包禮俗,因為這真的很重要!例如不能包數字四的還有要包雙數等!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一個影片是民視新聞的,它報導有個數學老師提出了一個公式,讓大家可以算自己去參加婚禮時包的禮金應該要多少,我覺得超有趣的,所以就把這個公式截圖下來了。
(來源:婚禮紅包行情有解 禮金公式套算-民視新聞)
還有一個插畫,是關於台灣跟香港收禮金的習俗不同,我也覺得很有趣,一張簡單的插圖,就道出了幾個台灣收禮金的文化。
原來節氣還有如此的含意啊!這樣一來,又多了一種方法認識節氣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