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處在很忙的狀態,就常常在想我這學期幹嘛選那個多課呢,明明大三了,卻還是有滿多學分的,但是想一想就會想到我剛開始想選那麼多課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繳了一樣的學費,不如多學一點阿,但是當事情都混在一團的時候,那真的是好累阿!一直很想要讓一些課快點期末,這樣就能夠早點解脫,但是這堂課我不想阿~~~~完全沉浸在其中呢!
而這學期的這堂課不知不覺就到了最後,剛開始選課的時候覺得口語與表達有甚麼困難的,不就是我們平常在講話嗎,就用我們平常講話方式去叫外國學生就好了啊,但是在開始上課之後,就漸漸發現,原來華語的口語與表達,完完全全跟我想的不一樣,上完之後我覺得華語真是個深奧又會讓人不自覺想去摸索的一個語言,雖然我們就身處在這個環境裡,但是我還是常常會發音不標準,因為懶惰所以就省略或是改變一個詞的音阿XD
我們常常會很自然的使用華語,但是這樣的結果則是讓我們常常會發音不標準,在和外國朋友聊天時,就算要糾正他們的發音,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因為久而久之,反而有時候會不知道到底哪個音才是正確的呢!我們在教外國人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就是我們念一句,叫他們跟我們一起念,總覺得這樣他們就會學到正確的音,或是知道要怎麼念才會標準,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這個課程,我覺得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平常所講的華語是甚麼樣的一個語言,還有分成甚麼類型,或是怎麼發音等。像是送氣或是不送氣之類的,我記得我從來都沒有學過這種東西,但是我覺得對初學者來講,如果叫他們把手放在嘴巴前面,然後念出一個送氣或是不送氣的音,他們真的會學得比較標準呢!學了這個華語口語與表達,我覺得可以讓自己更能學習到怎麼教外國學生,而不會只是請他們跟著自己一直重複念,而是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教很多東西給他們。
而在教學方法上,我一直都很喜歡老師的教法,有一種輕鬆但是又不隨便的氛圍,可以讓大家討論,一起回答問題,有大家一起學習的感覺,我覺得這對學習者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像我去圖書館看書,如果看到很多人都在玩手機或是睡覺,那個氛圍真的是完全不一樣,如果大家都很專心在看書,就真的會有一種凝聚的感覺呢!在教材使用的部分,雖然有時候我會看不懂課本到底在寫甚麼,不過我覺得這是我自己中文理解的問題,除了課本,老師也會給我們看you tube的影片,這個部分常常讓我覺得好開心,我很喜歡看影片,我覺得如果細細地去思考的話看影片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讓我們在沉悶的教室中,有著較為輕鬆的感覺,也會更專心地在課堂上。課程安排的部分,有循序漸進的感覺,而最後讓我們小組來試教,我覺得這很激發腦力,會一直想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外國學生對於華語是感興趣而不是覺得無聊的。前幾天洗澡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小組試教的部分,可以一樣抽籤決定哪一組先哪一組後,然後改成第一組是先教聲母,再來韻母,再來聲調,最後一組就是輕聲跟變調,這樣感覺會比較好去拿捏該怎麼教,不然零基礎的學生,感覺聲母韻母應該還沒學到,而第一堂課就要學聲調的感覺😅最後的教師教學評量,我超喜歡這個部分,這個可以讓我知道自己哪裡應該要改進,下次要怎麼樣才會比較好,畢竟大家的想法跟感覺不一樣,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想得很周全了,但一定還是會有漏洞的啊!所以我每次報告完都很想知道自己哪裡應該要改進,但是卻沒有一堂課有這種東西可以讓大家寫,讓大家來給建議,我覺得這樣的話,報告就很沒意義,報告完就沒了的感覺,但是其實在報告中,如果有這種評量,我們還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阿!
在未來如果教華語的話,第一我會想要把這堂課的這個氣氛帶到課堂上去,讓學生老師零距離的感覺,再來我會想要把舌前舌後送氣不送氣的這種概念教給學生,如果可以,真的會想要去牙醫那邊買牙齒的那個模型,讓大家可以學著模型來揣摩自己的舌頭位置啊!
最後,我想給自己打一個跟上學期一樣的分數,7.5分。上學期因為有文昇,所以在課堂上比較安靜,但是在報告跟寫部落格時盡了全力,這次則是比較不一樣,在課堂上,我常常想到甚麼就講甚麼,有時候會很無理頭,不過我還是會想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這應該就是平常愛講話的結果,但是常常會忘記回復教學課程網的討論,這真的是一大疏忽阿。而在報告中,跟上學期很不一樣的是,這學期的組員們大家都一起討論,一起努力,我覺得大家都貢獻了很多!最後一點是部落格整理,從上學期開始,我愛上找補充資料,但是這學期的補充資料真的是有夠難找的XD常常花很時間去找,但是為了不跟別人的補充資料重覆到,我常常刪了又刪,分頁關了又關,但是在每個禮拜我還是很努力的去花時間找這些資料,再把上課的一些心得,還有比較打下來,雖然我打得常常都是一大篇流水帳,不過我覺得對我來講,我很難列一點一點的來打出自己的想法或是一些筆記,這也變成是我打部落格的一個手會很酸的點啊XD
最後的最後,我要跟老師說,老師辛苦啦!!下學期有機會的話會再去旁聽你的課的😊😊
***Coggle→→→→ https://coggle.it/diagram/WMZvuyoNyAABDfPY ***
kuo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二)
上禮拜我們報告完之後,這禮拜也有兩組報告,首先第一組要教的是聲母,最剛開始他們把21個聲母都列出來,並在旁邊寫這是在那裡發音,我覺得這個可以跟外國學生講,但是如果直接把唇齒音之類的這些字打在教材上面,學生會不知道這到底在幹嘛。接下來就是把聲母一個一個的帶著大家念,還會舉例給大家,讓大家可以運用在生活上,把21個聲母介紹完之後就來進行小活動,第一個是聽然後選出跟題目一樣的聲母,第二個是讓大家念繞口令,我好喜歡玩繞口令,但是我每次玩繞口令的時候都會一直噴口水,害我都只敢在家自己玩XD
再來是第二組,教的是輕聲跟變調,我覺得這部份很難教,也很難去拿捏,這組的部分感覺做的沒有那麼完整,剛開始先由我們上禮拜教的「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進去課題,從「那輕聲呢?」這句話來開始介紹輕聲,這部份教的很多都是我們日常不會那樣講的,我覺得因為我們自己的習慣跟懶惰程度XD常常不會發出輕聲的音,所以在看到的時候會很訝異原來這個要輕聲啊!接下來就播放一個影片是關於輕音練習-食物篇,這裡面有些字在平常也是不會那樣念的,對我來講如果真的要確認音怎麼念,果然還是去查字典最快阿😆再來是講到變調,講了「一」的變調跟「不」的變調,在這部分沒有漏講了後面的字如果是輕聲,要怎麼變調。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講到如果兩個三聲放在一起時,前面那個音的讀法會變成二聲。三個三聲放在一起時,中間那個音會讀成二聲音的這個部分。接下來是玩遊戲,我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想到這麼多遊戲,可是我聽估狗小姐講話,我真的是一頭霧水阿XD我覺得大家都好厲害。
不過在玩遊戲的時候,我有記得之前老師有教過孔子不是輕聲,但是在這堂課教學時,沒有講到這點,如果是外國學生的話應該也會覺得子是輕聲,這也是在教學上的一個忘記講到的部分。
再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日文的影片,再教日本人輕聲怎麼唸,我覺得她念的音好標準,感覺就像是中國或是台灣人呢!
再來是第二組,教的是輕聲跟變調,我覺得這部份很難教,也很難去拿捏,這組的部分感覺做的沒有那麼完整,剛開始先由我們上禮拜教的「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進去課題,從「那輕聲呢?」這句話來開始介紹輕聲,這部份教的很多都是我們日常不會那樣講的,我覺得因為我們自己的習慣跟懶惰程度XD常常不會發出輕聲的音,所以在看到的時候會很訝異原來這個要輕聲啊!接下來就播放一個影片是關於輕音練習-食物篇,這裡面有些字在平常也是不會那樣念的,對我來講如果真的要確認音怎麼念,果然還是去查字典最快阿😆再來是講到變調,講了「一」的變調跟「不」的變調,在這部分沒有漏講了後面的字如果是輕聲,要怎麼變調。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講到如果兩個三聲放在一起時,前面那個音的讀法會變成二聲。三個三聲放在一起時,中間那個音會讀成二聲音的這個部分。接下來是玩遊戲,我覺得他們好厲害,可以想到這麼多遊戲,可是我聽估狗小姐講話,我真的是一頭霧水阿XD我覺得大家都好厲害。
不過在玩遊戲的時候,我有記得之前老師有教過孔子不是輕聲,但是在這堂課教學時,沒有講到這點,如果是外國學生的話應該也會覺得子是輕聲,這也是在教學上的一個忘記講到的部分。
再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日文的影片,再教日本人輕聲怎麼唸,我覺得她念的音好標準,感覺就像是中國或是台灣人呢!
另外,我看到一位老師寫的文章「淺談注音符號輕聲字的二三事」,我覺得這位老師講到「鑰匙」的「匙」這個音的事情,我又再度驚覺,哇!我也都講三聲耶,但是在打字時還是會無意識地打輕聲的音啦!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ㄧ)
準備的過程:
這次我們準備的部分是聲調,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一點想法都沒有,對象是零基礎的學生讓我們更困惑該怎麼教,所以我就開始Google各種方法,最剛開始找到小貓咪的故事,再來是那首可愛的歌,我們還叫友哉唱了很多遍,而最後則是機器人的那個,但是想完這些,我們覺得這樣時間會很少,所以決定把五線譜放上去,雖然想到這個東西其實很少教外籍學生這也讓我們猶豫滿久的,但是最後還是放了啊XD原本遊戲還想叫大家練習念繞口令,但是最後還是覺得有點不太符合主題而刪掉了。在準備的時候,我們常會討論到一半就講到語流音變,原本也想講一些,但是看到有另外一組是變調的時候,我們就猶豫了,最後還是選擇不講,但是在真正教的時候,應該還是會順帶提一下不會這樣分成兩堂課吧。
Coggle的部分則是按照老師每個禮拜的主題再分別依照我們自己整理的部分還有課前閱讀去做延伸。報告的部分,我們原本是想用PPT報告,但是我後來想到可以用Prezi,所以就跟韋伶提議,果然,那是個不錯的線上軟體呢!
這次我們準備的部分是聲調,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一點想法都沒有,對象是零基礎的學生讓我們更困惑該怎麼教,所以我就開始Google各種方法,最剛開始找到小貓咪的故事,再來是那首可愛的歌,我們還叫友哉唱了很多遍,而最後則是機器人的那個,但是想完這些,我們覺得這樣時間會很少,所以決定把五線譜放上去,雖然想到這個東西其實很少教外籍學生這也讓我們猶豫滿久的,但是最後還是放了啊XD原本遊戲還想叫大家練習念繞口令,但是最後還是覺得有點不太符合主題而刪掉了。在準備的時候,我們常會討論到一半就講到語流音變,原本也想講一些,但是看到有另外一組是變調的時候,我們就猶豫了,最後還是選擇不講,但是在真正教的時候,應該還是會順帶提一下不會這樣分成兩堂課吧。
Coggle的部分則是按照老師每個禮拜的主題再分別依照我們自己整理的部分還有課前閱讀去做延伸。報告的部分,我們原本是想用PPT報告,但是我後來想到可以用Prezi,所以就跟韋伶提議,果然,那是個不錯的線上軟體呢!
討論的心得:
這次討論的過程很順利,大家的想法幾乎都一樣,有不一樣的時候也會提出來,大家再選擇看哪個比較好。在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鬧友哉的時間佔大多數,因為他真的是太好笑了,結果就這樣拍了很多影片,我們也笑了很久,結束了這次的討論。
我發現我們常常會這樣,雖然剛開始記得我們要教的對象是誰,但是討論一會兒之後,就又忘記那個假設的對象不應該是在台下的台灣同學而是虛擬的零基礎同學。可能真的因為我們有三個人科系一樣,所以大致的想法也差不多,而很難去發掘一些其他的方式來教,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可惜的,在聽完跟看完大家以及老師的回饋跟建議,我才發現我們想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沒有想到。
我發現我們常常會這樣,雖然剛開始記得我們要教的對象是誰,但是討論一會兒之後,就又忘記那個假設的對象不應該是在台下的台灣同學而是虛擬的零基礎同學。可能真的因為我們有三個人科系一樣,所以大致的想法也差不多,而很難去發掘一些其他的方式來教,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可惜的,在聽完跟看完大家以及老師的回饋跟建議,我才發現我們想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沒有想到。
報告設計的想法:
我們剛開始先把所有想到的活動列出來,再來決定哪個活動是誰要負責,在做PPT的時候其實我很煩惱,因為歌是簡體字,為了不讓外國學生會不清楚或是搞混,我就一個字一個字打在簡報上,但是這就變得不是那麼的生動有趣,而貓咪的部分我也是很苦惱,我覺得那其實是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把那個故事的情景放到簡報上,所以就只放了四隻貓,我覺得這次的簡報是走可愛風,原本想找中國風的,但是怕太沈悶XD
我們剛開始先把所有想到的活動列出來,再來決定哪個活動是誰要負責,在做PPT的時候其實我很煩惱,因為歌是簡體字,為了不讓外國學生會不清楚或是搞混,我就一個字一個字打在簡報上,但是這就變得不是那麼的生動有趣,而貓咪的部分我也是很苦惱,我覺得那其實是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把那個故事的情景放到簡報上,所以就只放了四隻貓,我覺得這次的簡報是走可愛風,原本想找中國風的,但是怕太沈悶XD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音特色及華語教學語言
這禮拜剛開始在放「我的阿娜答是老外~異國婚姻眉角多?!」的影片,再來放一個美籍初級學習者的錄音,剛開始看那個影片時,我又完全忘記要聽他講話的發音有甚麼不一樣,我完全都專注在他的內容阿😆聽到初級學習者的錄音時,我還是專注在他到底在講甚麼XD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聲調好像是大家普遍會搞混的,不過捲舌的部份對於歐美那邊的人來講好像真的又是一大困難。
再來是看Yuma的「日本人學中文的煩惱」,我每次看他的影片都會學他的開頭,我覺得他剛開始的影片跟他後期的影片中講中文的聲調部分進步好多,以前看的時候很常會聽不懂,但是現在就不會了。接著是播MM跟KK的錄音部分,大家都覺得KK的中文比MM好,但是我怎麼覺得MM比KK好啊😃我覺得KK講中文講得很快,所以會讓人覺得他中文不錯,但是其他部分我覺得MM講得反而比較標準耶!
我還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台灣人教日本人說中文的影片,一整個是很爆笑的狀態阿XD
最後就是綜合討論
第一題是華語教師在初級課程教學時,教學語言(口語)應注意甚麼面向?
我們覺得要注意
1.語速慢一點
2.發音要更清晰、易懂
3.使用的詞彙更簡單
第二題是關於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特徵第一點 「可理解輸入」原則,共有7特點(p.92)。請利用這些特點檢視台灣的第二語言課堂,哪一些較少出現?及其可能原因。
我們覺得有
1.直陳句或陳述句多於疑問句
2.從屬句的使用量較低
討論完也講完,老師分享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學員募集,我好想參加,但是剛好卡到學校的一個營隊,好可惜,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用我的破英文去挑戰一下!
結束了這個禮拜的課程,我們玩了上禮拜沒玩成功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好好玩,不過我們問問題的方法真的很容易就念答案,然後就結束了阿XD
再來是看Yuma的「日本人學中文的煩惱」,我每次看他的影片都會學他的開頭,我覺得他剛開始的影片跟他後期的影片中講中文的聲調部分進步好多,以前看的時候很常會聽不懂,但是現在就不會了。接著是播MM跟KK的錄音部分,大家都覺得KK的中文比MM好,但是我怎麼覺得MM比KK好啊😃我覺得KK講中文講得很快,所以會讓人覺得他中文不錯,但是其他部分我覺得MM講得反而比較標準耶!
我還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台灣人教日本人說中文的影片,一整個是很爆笑的狀態阿XD
再來是講到發音特色與教學要點,第一個是學習者背景(國籍、方言區、所在地),可以從母語系統裡對比,可以推測但是無法預測。或是依照個人學習情況、風格還有所在環境,有所變異。第二點是華語教師原則,第一小點是初級學習者需要規範的發音練習,第二小點是字典怎麼標就要怎麼唸,這是基本原則,第三小點是因地制宜,補充當地華人或普通話的用法,不過這是補充原則。
接著再看一個影片,是 「當國語遇上普通話」,我想到我之前有看過另一個影片「臺灣國語 VS 內地普通話」
最後就是綜合討論
第一題是華語教師在初級課程教學時,教學語言(口語)應注意甚麼面向?
我們覺得要注意
1.語速慢一點
2.發音要更清晰、易懂
3.使用的詞彙更簡單
第二題是關於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特徵第一點 「可理解輸入」原則,共有7特點(p.92)。請利用這些特點檢視台灣的第二語言課堂,哪一些較少出現?及其可能原因。
我們覺得有
1.直陳句或陳述句多於疑問句
2.從屬句的使用量較低
討論完也講完,老師分享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學員募集,我好想參加,但是剛好卡到學校的一個營隊,好可惜,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用我的破英文去挑戰一下!
結束了這個禮拜的課程,我們玩了上禮拜沒玩成功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好好玩,不過我們問問題的方法真的很容易就念答案,然後就結束了阿XD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期中考試
這禮拜是期中考試,雖然覺得自己準備很充足了,但是在考試的當下,還是腦袋空白了,好多題都想了好久才想起來。有些想不起來的,再公布答案的瞬間卻又突然想起來那是在哪裡看過了,總覺得每次考試好像都是這樣循環XD
考完試玩了一個賓果的遊戲,不過有點複雜,我覺得可以讓各組自己寫自己的數字,然後重複的那幾個數字就由老師規定,然後一樣老師問問題 (在問問題前先說這題是一分題還是兩分題,也就是可以選一個數字還是兩個數字),搶答,答對的那組可以選擇他要的數字。這樣好像比較簡單點。
再來分享一下我聽的演講,不然這禮拜的部落格好單調XD考完試的這個禮拜五,通識中心請了台灣吧的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來演講,他有說到一點是關於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資訊篩選,這讓我想到上學期老師一直在講的一句話「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他說到這點的時候,我整個超有同感的,總覺得聽完他的演講,收穫滿多的,最後問問題的時候有人問到他們如何進行好的團隊合作,不吵架卻可以產出這麼好的作品?他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腳色定位,其他人可以給建議,但是不干涉,他們從來不會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任何一項決定,因為他們都很尊重每個人在他們的那個腳色位置。聽完這句話,我覺得好棒,現在的我們常常做決定就是用投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就是現在的我們常做的事,不過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許可以學習他們這樣,讓一件事情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
考完試玩了一個賓果的遊戲,不過有點複雜,我覺得可以讓各組自己寫自己的數字,然後重複的那幾個數字就由老師規定,然後一樣老師問問題 (在問問題前先說這題是一分題還是兩分題,也就是可以選一個數字還是兩個數字),搶答,答對的那組可以選擇他要的數字。這樣好像比較簡單點。
再來分享一下我聽的演講,不然這禮拜的部落格好單調XD考完試的這個禮拜五,通識中心請了台灣吧的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來演講,他有說到一點是關於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資訊篩選,這讓我想到上學期老師一直在講的一句話「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他說到這點的時候,我整個超有同感的,總覺得聽完他的演講,收穫滿多的,最後問問題的時候有人問到他們如何進行好的團隊合作,不吵架卻可以產出這麼好的作品?他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腳色定位,其他人可以給建議,但是不干涉,他們從來不會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任何一項決定,因為他們都很尊重每個人在他們的那個腳色位置。聽完這句話,我覺得好棒,現在的我們常常做決定就是用投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就是現在的我們常做的事,不過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許可以學習他們這樣,讓一件事情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國際音標
這禮拜在上國際音標,真的幸好這禮拜上的課程不會考在期中考裡,不然我應該會把它跟漢語拼音整個大搞混吧XD 剛開始講到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語音成分(輔音、元音、聲調)。
再來看了個影片,是關於英語、韓語、日語、還有中文的單詞發音差別,我還記得去年跟一群日本人做交流時,我們也有講到這幾個發音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很驚訝的一直叫我重複,還叫我寫起來,我那時候突然覺得日語的片假名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呢!
再來是第一次ˋ的小組討論,不過這幾乎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第一題是問聽外國音,標註本國音的念法(純音譯),中文稱為什麼?答案是空耳(そらみみ),講到這題我想到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也有做過把注音符號寫在五十音旁邊,但是念越久就發現有些音根本完全不像阿!第二題是問我們聽到的17個詞彙中,有7個是直接音譯,直接音譯有甚麼特色?教學上的好處為何?第一個是漢語音譯外來語大多是跟原來的詞讀音相似的。第二個是對於意義記憶有益,但是干擾漢語發音。
再來是第二個小組討論,這兩題都是要對照〈IPA表格2015〉和〈描述語音〉p.70,分別在〈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還有〈國語元音圖〉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我把我畫的翻拍放在下面,在畫相對之注音聲母時,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用漢語拼音然後把它畫上去,剛開始我們也是畫錯的,不過後來我們開了之前做的Coggle,我發現超級實用,瞬間很開心😛
最後,我看到了一個影片,跟在課堂上的差不多,不過這個影片是中國/日本/泰國/印度/台灣人錄的,有地理篇、連鎖店、品牌篇還有卡通篇,也滿有趣的。
再來看了個影片,是關於英語、韓語、日語、還有中文的單詞發音差別,我還記得去年跟一群日本人做交流時,我們也有講到這幾個發音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很驚訝的一直叫我重複,還叫我寫起來,我那時候突然覺得日語的片假名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呢!
再來是第一次ˋ的小組討論,不過這幾乎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第一題是問聽外國音,標註本國音的念法(純音譯),中文稱為什麼?答案是空耳(そらみみ),講到這題我想到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也有做過把注音符號寫在五十音旁邊,但是念越久就發現有些音根本完全不像阿!第二題是問我們聽到的17個詞彙中,有7個是直接音譯,直接音譯有甚麼特色?教學上的好處為何?第一個是漢語音譯外來語大多是跟原來的詞讀音相似的。第二個是對於意義記憶有益,但是干擾漢語發音。
再來是第二個小組討論,這兩題都是要對照〈IPA表格2015〉和〈描述語音〉p.70,分別在〈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還有〈國語元音圖〉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我把我畫的翻拍放在下面,在畫相對之注音聲母時,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用漢語拼音然後把它畫上去,剛開始我們也是畫錯的,不過後來我們開了之前做的Coggle,我發現超級實用,瞬間很開心😛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發音器官和語音屬性
這禮拜上課超級開心的,雖然我睡過頭了,不過從剛開始老師給我們看《隱藏歌手》,讓我們聽哪個才是費玉清,明明只有三個人,我竟然猜第四個,快被自己笑死,不過這樣聽歌,讓我心情放鬆許多,不然上大學的唯二睡過頭都在我慌忙中度過了😂😂之前看這個節目是為了林俊傑,其他都沒看過,不過費玉清這個真的滿好猜的啦XD
接下來就是四題小組討論
第一題是要我們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我們認為主動發聲器官有舌頭,被動發聲器官是從雙脣到咽喉。
第二題是說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
第一個是音長:唱歌時拉長音。
第二個是音高:男女合唱時聲調音高不一樣。
第三個是音強:強調時。
第四個是音色:鋼琴跟電子琴的音色不同。
第三題是要我們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第一個是發音體:喉頭和聲帶。
第二個是發音方式:肺和氣管。
第三個是共鳴器:鼻腔、口腔和咽腔。
第四題是為什麼語言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成俗」的原則(社會屬性)?
因為語言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是社會習慣形成的,是受到社會約束的。
這禮拜的補充資料好難找,我找到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一位老師因為讀者要求而介紹甚麼是語音四要素,不過文中他並沒有提到音高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四題小組討論
第一題是要我們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我們認為主動發聲器官有舌頭,被動發聲器官是從雙脣到咽喉。
第二題是說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
第一個是音長:唱歌時拉長音。
第二個是音高:男女合唱時聲調音高不一樣。
第三個是音強:強調時。
第四個是音色:鋼琴跟電子琴的音色不同。
第三題是要我們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第一個是發音體:喉頭和聲帶。
第二個是發音方式:肺和氣管。
第三個是共鳴器:鼻腔、口腔和咽腔。
第四題是為什麼語言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成俗」的原則(社會屬性)?
因為語言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是社會習慣形成的,是受到社會約束的。
這禮拜的補充資料好難找,我找到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一位老師因為讀者要求而介紹甚麼是語音四要素,不過文中他並沒有提到音高的部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