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

這禮拜是這學期第二次上課,在選課的時候一看到有老師的課就立馬選了,剛好要修學程也因為老師上課實在是太好玩了,每次都很開心!
這禮拜還是從頭開始,因為上禮拜有同學沒來,所以又講了很多關於上課的內容還有部落格的事情。

再來就開始上課的,二二八連假真的過得太開心了,完全忘記老師上禮拜還提醒我們要看課前閱讀的部分😓😓所以又在課堂上花了點時間看了。剛開始先讓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五個問題,第一個是為甚麼觀光客到台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只到了中國嗎?我們認為是因為很多地方的地名或是路的名稱都是使用中國地名,而我們也認為不只到中國,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像是日本或是荷蘭以及西班牙殖民後所留下的遺跡。第二個是公共標示的語言是為了誰?我們認為是華人以及會英文的人。第三個則是在台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我們認為有中文、台語、客語、英文以及印尼語。第四題則是問自己的母語是甚麼?為甚麼母語叫「母語」?為甚麼要上母語課?我的母語是台語,除了在自己家,會跟妹妹還有爸爸嬤嬤講中文,回去外公外婆家或是爺爺奶奶家,跟親戚朋友都會用台語聊天,奶奶甚至因為是日據時期就出生的人,所以聽不懂中文,只聽得懂台語。而母語為甚麼叫母語,我剛開始看到母語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就覺得是因為媽媽的語言,後來聽同學還有老師講才發現,對耶,那為甚麼不是父語,我就突然想到有可能是因為怕大家會誤會是在「腹語」這兩個字吧😆😆最後一題是問自己是幾語人?為甚麼你需要多重語言力?我覺得自己應該就只是三語人,應該就是中文、台語跟日語了。而我認為我需要多重語言力是因為要跟世界接軌,方便溝通,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多語言。

不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在歐洲,英文不等於「國際共通的語言」」對我們而言,英文是國際語言,所以我們的很多告示牌都有英文,然而在歐洲卻不是這樣,他們在路上很少有英文出現,也許現在因為觀光客的原因,英文出現的頻率會變高,但是我覺得在各國還是有對國際語言不一樣的見解,我們只用英文好像真的有點奇怪呢!

再來欣賞了兩個影片,看完真的覺得菜單的英文真的翻得好直白,雖然很好笑,但是外國旅客來到這裡真的會不懂那到底是甚麼,說不定還會覺得我們台灣人很奇怪,為甚麼要吃大陸的女孩子呢!

最後則是分組討論,第一題是問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課前閱讀的文章-走出島國舒適圈,是要我們走出自己這個國家,面對其他外國的人,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來與其他人溝通。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到底要管甚麼?我們認為是管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一題則是問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我們認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與世界各國的人溝通,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不只是自己本身,在企業工作也需要。因此溝通的首要就是要先會口語與表達啊!

再來是我找到的相關資料,第一個是一個政論節目叫新聞挖挖哇,之前一直對這個節目沒有興趣,只是在家的時候爸爸會看,就在某天我看到了這個「台語之美」的主題,我跟爸爸就這樣把它全部看完了,裡面講了很多我覺得超認同的話的,但是除非是時間很多,不然看前面一小段就可以了😂



第二個是則是在講關於國際公認保存母語最成功的地方-紐西蘭以及台灣對於母語保存不一樣的地方。



1 則留言:

  1. 太感動了~~歡迎選課:)
    你跟爸爸感情真的很好~~關於台語之美可以再細說,畢竟我對新聞挖挖哇確實也沒有很大興趣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