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上菜溜

這個禮拜的主題是關於吃的,看到課前閱讀時還想說上完課應該不會很餓吧,結果上完之後發現我錯了,真的好餓啊!

最剛開始讓我們大家猜哪個是台灣菜哪個是中國菜,其中筒仔米糕、西魯肉還有芒果冰是台灣的,而荷葉飯、梅干扣肉還有四果湯是中國菜。我在選的時候都是因為知道其中一個是中國菜或是台灣菜才答對的,不然西魯肉跟荷葉飯我都沒聽過,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是什麼東西。
西魯肉是台灣宜蘭的特色餐點之一,其實是就是一種什錦羹。「西魯」由日文的「湯(スープ)」諧音而來,有「肉」有「湯」的一道辦桌菜。早期台灣酒家文化豐盛,「西魯肉」不再只是家中辦桌菜,漸漸浮上檯面,婚喪喜慶的流水席和過年過節,西魯肉成為必備菜餚,但隨著酒家菜文化衰退後,許多館子不再製作西魯肉,經過時間慢慢的變化,現在常成為國宴的宴客菜。
荷葉飯:是廣東點心的一種。製法是以新鮮荷葉包著香米,中央放魚、雞肉、冬菇等餡料,蒸熟而成。

接下來看一個叫「飲食亞洲:台灣」的影片,再找資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影片那麼的長,於是我就默默地重新把它看完了。
再來叫我們大家拿起手機,找一個叫Kahoot的網站,原來是叫我們用這個來搶答呀!還蠻好玩的,不過我會反應不及XD

接著就開始介紹各個民族佳餚的烹煮方式還有特色,第一個是外省佳餚,他們的烹煮方式是燉跟煲還有煎跟炸。而特色又分為北方跟南方,兩邊的特色截然不同。第二個是原住民的佳餚,他們的烹煮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水煮、燒烤還有煙燻。而特色則是愛用鹽醃製、野菜、海鮮跟生肉。第三個是客家的烹煮方式,分別是炆(煮、悶)還有炒(煎、快炒)。特色則是鹹香肥。最後一個則是閩南的佳餚,烹煮方式是溜(炸+炒+勾芡)、蒸、煨、燉還有白斬(切)。特色是清淡、不膩還有酸甜。介紹完這些又看了兩個飲片,一個是關於讓外國人嘗試台灣食物的影片,另一個是一個台灣女生在紐約開餐廳的影片。

最後就是討論時間,第一題是我們如果單看「雞仔豬肚鱉」這個菜名,我們覺得主要用到什麼食材?在宴會中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認為是豬肚包雞,鱉切成塊狀再塞入,再加入高湯。我覺得有圓滿的意義。第二題是叫我們舉出三個有用到「勾芡」這個烹調手法的三道料理?我們想到了肉羹、酸辣湯、玉米濃湯(台式)。玉米濃湯一定要是台式的XD第三題是問我們如果有外國朋友來到台灣,會帶他們去吃什麼家鄉菜?我們會帶他們去吃牛肉麵、四神湯還有火鍋。最後一題是如果我們和影片的台灣人一樣到國外賣台灣料理,我們覺得賣什麼最能代表台灣?我們選擇刈包,為什麼想賣這個料理?因為感覺像是台式的漢堡。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雞仔豬肚鱉三補一鍋」,裡面說到:傳遞正統的做法,再三叮嚀雞仔豬肚鱉不可以塞來塞去,考驗的是師傅們的「去油功夫」,要把3種食材油脂清除的一乾二淨很費時,之後再剁成塊用熱水川燙過,味道才不會雜,最後再放把藥材和食材放在一起熬煮,燉個50分鐘再讓它慢慢冷卻。看完才發現原來不是單單把食材塞進去而已,製作這道菜其實非常的費工啊!還看到兩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客家料理」還有「原住民料理」,客家料理那篇文中說到客家菜有三怪,分別是鹹、醃菜還有酸,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欸,這應該就算是他們的特色了吧!最後還有看到一篇文章「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裡面講的就是台灣食物從以前到現在的轉變,看完文章真的覺得台灣的食物很多元,幾乎到了想吃甚麼就吃的到的地步了,我們真的很幸福耶!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