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華人社會與文化-對外交流/期中反思

這禮拜的課就從三個影片開始,第一個是絲路的通商史,我覺得這個影片很好,用短短的五分鐘,就把絲路簡單的介紹的很清楚,接下來是關於秦兵馬俑的影片,這個影片我看到快睡著了,因為都是英文阿!很努力地想要聽懂,但是越是想要聽懂,腦袋就越來越沉,幸好它非常的短,也幸好有老師後來的翻譯,不然我真的只能看動畫了啊!看到兵馬俑有種很親切的感覺,因為我們家有個小小的兵馬俑,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很愛拿著它玩呢!但是如果晚上看到跟我們人一樣大的兵馬俑,我想我一定會嚇死。最後一個影片則是在講台灣世界史,台灣吧的影片真的很有趣,而且都可以讓大家很容易就理解,如果以前念歷史有這個的話就好了😝😝

在找相關的資料時,看到了很多關於絲路的故事,其中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這篇提到了很多關於海上絲路的事情,而這之中有一段提到「絲綢之路並不僅僅是指某一條路,而是對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統稱,在陸上絲綢之路形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開始了它的歷史使命。」雖然知道絲路開始了各地的連接,但是我還真的不知道絲路是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統稱呢!還有兩篇文章,分別是絲綢之路的故事分享」和「絲路介紹」,我覺得看完之後對絲路了解了很多,所以放上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看到了三個關於兵馬俑的影片,第一個是關於怎麼分辨兵馬俑,這真的超有趣的,我一直覺得兵馬俑只是臉不一樣而已,沒想到他們還有官階的差別!


第二個則是BBC的紀錄片,就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雖然這個影片有點長,但是從這個影片中也可以知道很多事情。


最後一個則是在說他們如何修復兵馬俑的還有一些歷史故事,這個影片也有點長,讓我今天就花了一些時間再看著些影片,雖然剛開始覺得兵馬俑的故事很無聊,但是看完這兩個,我覺得這些歷史故事真的是越看越有趣,會讓人想去一探究竟到底真相是甚麼。


接下來就是討論時間,第一題是問說中華文化的第一個重要陸路對外交流是和張騫通西域而出的絲路,漢朝強盛,而出現漢人自稱,但是英文卻是China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認為中國以前有個瓷器重地「昌南」,而在貿易時,歐洲人總是說要「昌南瓷器」,久而久之就變成了China。還有為什麼海外華人聚集地卻稱「唐人街」?我們搜尋的結果是1872年《初使泰西記》中即有提過唐人街,粵人及華僑便沿用此稱。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認不認為中華文化的「海上絲路」是從1405年明鄭和下西洋開始的?我們認為不是,而鄭和下西洋明明就比哥倫布早了87年,但是為甚麼沒有地理大發現?我們看到文獻中顯示宗元時期有一名叫周達觀的人出訪真臘國,但是中國當時偏向宣揚自身國家的強大,相較於西方,較不會去在意發現一個新地方,而把它當成本來就是自身屬地。 而最後一題則是問如果是華語教師,在面對自身的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外籍生民族文化衝擊時,該用怎麼樣的新時代思維進行課堂教學?我們認為要以平等、包容心態對待,並謙卑對之學習。

在之後的討論中,聽到老師說到在北宋的時候,昌南就已經改名叫景德鎮了,所以說應該不是因為昌南瓷器的關係。在找相關資料時,也有看到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如果原因是瓷器那你就上當了」跟老師說的一樣,應該就是老師看到的吧XD

最後是期中反思,在上了這幾週的課之後,我覺得我的生活好充實,雖然有時候就跟老師說的一樣會很不想打部落格,可是每次打完都覺得好有成就感,就因為這樣的成就感而督促著我要好好的打部落格呢!而且打完之後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變的很博學多聞,只因為看了好多補充資料,在這堂課學到的跟其他堂很不一樣,課堂上看似嚴謹卻帶點輕鬆愉快,每次上課都很開心!但是每次的課中討論,我總是會忘記上傳,希望之後的自己不要再這麼粗心,麻煩到自己的組員或是老師😅😅之後就是我們各組的報告了,我們這組的主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節慶,希望在大家很熟悉的情況下告訴大家一些平常不會知道的資訊!顛覆大家以往的認知,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思考等一下,真的是這樣嗎?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生活習慣與民生

這個禮拜上的東西感覺跟我們生活比較貼近也比較少,接下來就進入這禮拜的課題。從剛開始講二十四節氣開始,雖然我從小到大都知道有24節氣,但是如果要問我二十四節氣有哪二十四,我真的是回答不出來,只知道簡單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有清明、立冬等。接著講到星座跟二十四節氣是有關係的,這讓我很訝異,因為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後來我們開始來對哪個星座會對到哪個節氣,多虧老師提醒我們從清明開始,所以我們就成功的配對成功啦!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網站中看到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其中有一段是它把二十四節氣按照它們的含義分成四類,分別是表示寒暑變遷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應降雨量的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後來還在You tube看到了這首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兒歌





還有一個網站「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嗎?」,讓我知道了怎麼能夠精準地確認出現在是哪個節氣,但是現在地球被我們破壞,要依照這個來精準判斷好像也有點困難,現在都11月了還這麼熱😑😑





再來就到了討論的時間,第一題老師提了唐朝的柳宗元的江雪讓我們判斷這個詩是在形容哪個節氣,我們認為它是在形容大雪,是從「千山鳥飛絕」和「獨釣寒江雪」兩句判斷,因為這兩句帶給我們一種孤寂的感覺,而且我們推斷雪應該下很多了,不太可能剛下雪。 第二題則是讓我們依照古法習俗幫小組成員取「字」,按照課本的方式,我的字都好難聽,就拿最好聽的一個出來講吧!我姓郭,名明柔,字月和,因為明有日月的感覺,而柔有和的意思。第三題則是討論公司行號每年都會發的三節獎金/慰問金是哪三個節日?這題很簡單,我們大家都知道是端午、中秋和春節,但是大家也知道現在幾乎都沒有發三節獎金或是慰問金,而是送禮居多。第四題是問台灣知名的茶飲為何?華語教學中老師應該要教甚麼?還有飲酒文化中哪些酒也常入菜?聽完老師的回答,跟我們的差多,我們的答案是連我們平常都很少碰到的烏龍茶,而我們認為老師該教的則是泡茶的方式,直到老師說原來老師也要會泡茶,我才發現,對耶!為甚麼老師要教泡茶😂而常入菜的酒當然就是米酒或是紹興酒了,常見的料理有三杯雞或燒酒雞,討論完這個都餓了呢!想念媽媽的味道XD再來是最後一題,題目是如果在華語教學中,外籍學生是賓客,他該知道甚麼婚俗文化,我們認為是紅包禮俗,因為這真的很重要!例如不能包數字四的還有要包雙數等!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一個影片是民視新聞的,它報導有個數學老師提出了一個公式,讓大家可以算自己去參加婚禮時包的禮金應該要多少,我覺得超有趣的,所以就把這個公式截圖下來了。


還有一個插畫,是關於台灣跟香港收禮金的習俗不同,我也覺得很有趣,一張簡單的插圖,就道出了幾個台灣收禮金的文化。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漢語文、教育和社會觀

這禮拜在上關於語言還有文字的部分,從最剛開始老師給我們看羅慧夫醫生的影片開始慢慢導入這禮拜的議題,還結合了上上禮拜的儒道墨法。從剛開始完全沒聽過這位醫生的名字到看完影片之後,我對他產生一種很敬佩的感覺,離鄉背井到了一個語言不通的環境,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還有努力,不僅如此,他還帶給台灣超多的貢獻,如果沒有他,也許台灣的醫療體系到現在都還不能夠這麼的成功!

好的,進入正題,看完影片之後,老師問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問我們覺得身為基督徒的羅醫師,他的哲學觀偏向哪一家?我們認為是墨家,因為在影片中他讓我們有兼愛非攻的感覺。第二題是問我們羅醫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該如何展現?我們認為是推己及人,羅醫師不是使用當時台灣的語言(國語),而是使用最貼近台灣人的語言(台語)。第三題是問我們為甚麼羅醫師在台灣的期間要使用台語來溝通?我們認為是因為當時台語比起國語,感覺更加親民。第四題是問我們知不知道國語運動是怎麼推行的,看完老師給的那個影片,我才了解,不過這個影片讓我笑了很久XD後來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有位網友的po文「國語運動」,他找到一張圖,是關於日本在統治台灣時推廣母語,國民黨佔領我們時卻禁說方言的。


接下來是討論關於文字的部分,關於現在我們閱讀時多使用的新細明體,我們其實不知道他是怎麼起家的,我還以為他跟標楷體那些一樣,是原本就有的字體,直到老師說我才知道原來新細明體是明體演變而來的。而我們認為標楷題為最常使用的字體,是因為標楷體比較接近我們平常寫字的字體。在馬前總統2009年提出的「識正書簡」,我們認為優點就是在國際上的教學可以統一,但是缺點就是漢文字體會流傳不下去。

而我在找補充資料時也看到了幾個文章是關於台北日星鑄字行,它是間台北最小的鑄字行,但是它卻為台灣保留了中文繁體字型的精髓和美麗,其中有一篇「到「日星鑄字行」學字型」,在文中提到,老闆往往會特別強調:「小字號的字體設計,與大字號的字體設計是不一樣的。現在往往看到很多劣質的字體應用是因為用錯了字號。例如,新細明體本來就是設計給10.5 pt到16 pt這個大小範圍使用的。但往往有人喜歡把新細明體放大到42 pt這種用在標題的級數,包括我們的國門桃園機場的指標也犯了這種錯誤。新細明體內的空間是專門為小字號設計的,把它放到標題大小,會顯得白色的空間過多,黑色線條部分太少,視覺效果顯得單薄、乾癟。」我才發現,原來各個字體用的字號是不一樣的,我常常在寫報告時也會用新細明體的自行設定為大標題,雖然覺得報告的畫面很醜,但是也不會覺得有什麼。

而在簡體字與正體字之間,我也找到一個網站「學生應能認讀簡化字 加強與「內地」溝通 」,雖然這是香港的新聞,但是因為他們現在也在提倡香港人要會正體字,但是也要看的懂簡體字,文中也有提到: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溝通。這感覺就跟馬總統提的識正書簡是一樣的出發點。我還找到一個影片(又是廣東話),他用唱的唱出面對簡體字文化的無奈,我覺得是一個滿有趣的影片,而且這個歌好洗腦,我聽完一次之後竟然又不小心重播了好多次XD





接下來講到六書的部分,說到六書真的是一點也不陌生耶,從國中到高中,只要是考國文都會考到這個部分,但是我也是每次都錯很多,雖然老師也有交那個簡易的判別法,但是只要一到考試,我就會腦筋一片空白,什麼都想不起來。看到老師給的漢字動畫之後,旁邊的推薦影片跑出了一個
〈康軒版〉國文第二冊備課光碟附錄之影片,他在講中國文字的構造,不過後面也有講到六書的部分,讓我想到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曾播過相似的影片給我們看,好懷念阿!



再來是最後的小組討論時間,第一題是問我們如果採用現在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那麼以前的圖書分類「經、史、子、集」會分別在哪類?我們認為「經」會在宗教類、「史」會在史地類-中國史地類、「子」會在哲學類、「集」會在語言文學類 ,但是聽完各組的答案,我發現我們認為的「經」跟別人不太一樣耶,不過我也忘記我們當時為什麼會覺得是宗教類了,只記得我們把這個放最後一個寫XD 老師給我們看中國圖書館圖書十大分類法,天阿,真的是有夠多的,不過其實我去圖書館很少在用這個找書,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把書亂放,所以有時候就算走到那個分類,也還是找不到自己要的書,雖然網路上明明就寫還有館藏可以借!我還找到小學生的圖書十大分類記憶操,看到覺得他們真是可愛><



接下來是第二題關於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還有補習班,如果在古代的教育制度下的話會屬於哪類?我們認為公立學校是以前的官學,私立學校是以前的私學,補習班則是以前的書院。而在宋朝起到明清完善的科舉制度我們則認為類似現在的升學考試,ex.基測,統測等。而最後的「糊名」的規定則和現在匿名閱卷的制度相似,像是我們的作文考試或是劃卡的考試卷也都跟糊名很相似。
最後一題則是關於行業神的,我們用網路搜尋搜尋到:孟子,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工荷葉先師、關聖帝君。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

這禮拜的主題是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剛開始老師給我們看幾張圖,問我們的直覺,覺得這是沒有素養的照片還是沒有文化素養的照片,之後還看了一個關於中國人去日本玩的時候發生一些事的影片,看完影片真的覺得各國文化不同,入境隨俗這四個字真的好重要,不然會讓對方不開心甚至會讓別人覺得你很糟糕呢!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了一個影片,他在說你想要成為甚麼素養的人,首先你就得成為甚麼素養的人,背後的涵義好像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素養跟自己本身的家庭有關係!



接著老師分享兩張圖,都是參加婚禮的照片,但是參加婚禮時的服裝截然不同啊!像是我平常跟爸爸媽媽去參加婚禮時都會穿小洋裝或是短裙,不過在上課時大家說到最好不要穿白色的,讓我想到我每次都穿白色的XDD 接下來是討論時間,講到如果有一位宏都拉斯籍的女學生要去參加一位台灣友人的婚禮他會怎麼穿以及我們會建議他怎麼穿,我們是認為他自己穿的話可能會穿自己本身的傳統服飾,因為我們認為傳統服飾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能表達祝福以及很有禮貌的服裝,而如果我們建議的話,則是跟我們自己去參加婚禮一樣,我們會建議她穿小禮服。因為這個討論的關係,讓我很好奇到底婚禮應該要穿怎麼樣會比較好,而找到一個參加婚禮需要懂得的一些禮儀的網站,下面是這個網站裡關於婚禮服裝的一些說法,我到現在才發現:哇!原來參加婚禮需要知道的也不少,不單單只是去參加婚禮而已呢!




接著是小組討論時間,第一題在跨學科領域的文化教學上我們認為可以利用當地比較常看的一些影片,一個很簡單的連續劇或是八點檔,就可以完整呈現出很多台灣文化的小地方或是與國外文化的不同。或是利用老師上禮拜提到的「coggle it」,可以明確的展現給學生了解。 第二題我們認為文中作者的書寫方式偏向儒家,因為在文中有提到包容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概念,如果有一個比較不好的朋友,也不會介紹家人給他認識。除了長幼有序,還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概念。第三題的課中閱讀,我們認為是常規性模式。 課文中有家族概念是中華文化的內涵。 像在日文中,日文的哥哥和中文的哥哥用法是不同的,這點就可以跟日本同學交流討論。 最後一題我們則認為該作者有展現多元文化素養,因為他看到老師做那個手勢他會思考他跟學生當中是不是老師不知道這個文化,他就只是單就自己所知道的文化覺得吃鴨仔蛋很噁心,可是他會去思考下面是不是有會吃鴨仔蛋的學生,所以他才會寫這篇文章,因為他擁有兩邊文化的知識,也會去尊重兩邊的概念,想要讓老師去教導學生,而不是單方面的去灌輸學生老師自身認為的文化知識。
再還沒真正了解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或是一些事情之前,我們常常就這樣批評覺得噁心或是覺得怎麼這樣,但是在了解之後就會發現,這對其他人來講是很正常的事啊,就像外國人覺得我們吃鴨血豬血很噁心,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個很好吃的東西(雖然我也不吃),其他人可能無法接受,其他人可能會批評我們怎麼會吃這種東西,但是他們沒有了解過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文化,就像老師說的,放下批評的反應吧,我覺得批評真的很不好,會讓自己變得很醜陋,也會傷害到對方!


〈題外話〉我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一個影片,覺得很有趣,想要來分享一下,他是一個日本的創意廣告,他在說結婚後的婚紗還有什麼用途,我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想說應該沒有用途了吧,看完果然覺得真的一點用途都沒有啊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