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相關的資料時,看到了很多關於絲路的故事,其中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這篇提到了很多關於海上絲路的事情,而這之中有一段提到「絲綢之路並不僅僅是指某一條路,而是對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統稱,在陸上絲綢之路形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開始了它的歷史使命。」雖然知道絲路開始了各地的連接,但是我還真的不知道絲路是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統稱呢!還有兩篇文章,分別是「絲綢之路的故事分享」和「絲路介紹」,我覺得看完之後對絲路了解了很多,所以放上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看到了三個關於兵馬俑的影片,第一個是關於怎麼分辨兵馬俑,這真的超有趣的,我一直覺得兵馬俑只是臉不一樣而已,沒想到他們還有官階的差別!
第二個則是BBC的紀錄片,就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雖然這個影片有點長,但是從這個影片中也可以知道很多事情。
最後一個則是在說他們如何修復兵馬俑的還有一些歷史故事,這個影片也有點長,讓我今天就花了一些時間再看著些影片,雖然剛開始覺得兵馬俑的故事很無聊,但是看完這兩個,我覺得這些歷史故事真的是越看越有趣,會讓人想去一探究竟到底真相是甚麼。
接下來就是討論時間,第一題是問說中華文化的第一個重要陸路對外交流是和張騫通西域而出的絲路,漢朝強盛,而出現漢人自稱,但是英文卻是China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認為中國以前有個瓷器重地「昌南」,而在貿易時,歐洲人總是說要「昌南瓷器」,久而久之就變成了China。還有為什麼海外華人聚集地卻稱「唐人街」?我們搜尋的結果是1872年《初使泰西記》中即有提過唐人街,粵人及華僑便沿用此稱。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認不認為中華文化的「海上絲路」是從1405年明鄭和下西洋開始的?我們認為不是,而鄭和下西洋明明就比哥倫布早了87年,但是為甚麼沒有地理大發現?我們看到文獻中顯示宗元時期有一名叫周達觀的人出訪真臘國,但是中國當時偏向宣揚自身國家的強大,相較於西方,較不會去在意發現一個新地方,而把它當成本來就是自身屬地。 而最後一題則是問如果是華語教師,在面對自身的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外籍生民族文化衝擊時,該用怎麼樣的新時代思維進行課堂教學?我們認為要以平等、包容心態對待,並謙卑對之學習。
在之後的討論中,聽到老師說到在北宋的時候,昌南就已經改名叫景德鎮了,所以說應該不是因為昌南瓷器的關係。在找相關資料時,也有看到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如果原因是瓷器那你就上當了」跟老師說的一樣,應該就是老師看到的吧XD
最後是期中反思,在上了這幾週的課之後,我覺得我的生活好充實,雖然有時候就跟老師說的一樣會很不想打部落格,可是每次打完都覺得好有成就感,就因為這樣的成就感而督促著我要好好的打部落格呢!而且打完之後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變的很博學多聞,只因為看了好多補充資料,在這堂課學到的跟其他堂很不一樣,課堂上看似嚴謹卻帶點輕鬆愉快,每次上課都很開心!但是每次的課中討論,我總是會忘記上傳,希望之後的自己不要再這麼粗心,麻煩到自己的組員或是老師😅😅之後就是我們各組的報告了,我們這組的主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節慶,希望在大家很熟悉的情況下告訴大家一些平常不會知道的資訊!顛覆大家以往的認知,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思考等一下,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