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音特色及華語教學語言

這禮拜剛開始在放「我的阿娜答是老外~異國婚姻眉角多?!」的影片,再來放一個美籍初級學習者的錄音,剛開始看那個影片時,我又完全忘記要聽他講話的發音有甚麼不一樣,我完全都專注在他的內容阿😆聽到初級學習者的錄音時,我還是專注在他到底在講甚麼XD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聲調好像是大家普遍會搞混的,不過捲舌的部份對於歐美那邊的人來講好像真的又是一大困難。
再來是看Yuma的「日本人學中文的煩惱」,我每次看他的影片都會學他的開頭,我覺得他剛開始的影片跟他後期的影片中講中文的聲調部分進步好多,以前看的時候很常會聽不懂,但是現在就不會了。接著是播MM跟KK的錄音部分,大家都覺得KK的中文比MM好,但是我怎麼覺得MM比KK好啊😃我覺得KK講中文講得很快,所以會讓人覺得他中文不錯,但是其他部分我覺得MM講得反而比較標準耶!

我還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台灣人教日本人說中文的影片,一整個是很爆笑的狀態阿XD

再來是講到發音特色與教學要點,第一個是學習者背景(國籍、方言區、所在地),可以從母語系統裡對比,可以推測但是無法預測。或是依照個人學習情況、風格還有所在環境,有所變異。第二點是華語教師原則,第一小點是初級學習者需要規範的發音練習,第二小點是字典怎麼標就要怎麼唸,這是基本原則,第三小點是因地制宜,補充當地華人或普通話的用法,不過這是補充原則。

接著再看一個影片,是 「當國語遇上普通話」,我想到我之前有看過另一個影片「臺灣國語 VS 內地普通話」


最後就是綜合討論
第一題是華語教師在初級課程教學時,教學語言(口語)應注意甚麼面向?
我們覺得要注意
1.語速慢一點
2.發音要更清晰、易懂
3.使用的詞彙更簡單

第二題是關於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特徵第一點 「可理解輸入」原則,共有7特點(p.92)。請利用這些特點檢視台灣的第二語言課堂,哪一些較少出現?及其可能原因。
我們覺得有
1.直陳句或陳述句多於疑問句
2.從屬句的使用量較低

討論完也講完,老師分享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學員募集,我好想參加,但是剛好卡到學校的一個營隊,好可惜,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用我的破英文去挑戰一下!

結束了這個禮拜的課程,我們玩了上禮拜沒玩成功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好好玩,不過我們問問題的方法真的很容易就念答案,然後就結束了阿XD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期中考試

這禮拜是期中考試,雖然覺得自己準備很充足了,但是在考試的當下,還是腦袋空白了,好多題都想了好久才想起來。有些想不起來的,再公布答案的瞬間卻又突然想起來那是在哪裡看過了,總覺得每次考試好像都是這樣循環XD

考完試玩了一個賓果的遊戲,不過有點複雜,我覺得可以讓各組自己寫自己的數字,然後重複的那幾個數字就由老師規定,然後一樣老師問問題 (在問問題前先說這題是一分題還是兩分題,也就是可以選一個數字還是兩個數字),搶答,答對的那組可以選擇他要的數字。這樣好像比較簡單點。

再來分享一下我聽的演講,不然這禮拜的部落格好單調XD考完試的這個禮拜五,通識中心請了台灣吧的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來演講,他有說到一點是關於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資訊篩選,這讓我想到上學期老師一直在講的一句話「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他說到這點的時候,我整個超有同感的,總覺得聽完他的演講,收穫滿多的,最後問問題的時候有人問到他們如何進行好的團隊合作,不吵架卻可以產出這麼好的作品?他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腳色定位,其他人可以給建議,但是不干涉,他們從來不會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任何一項決定,因為他們都很尊重每個人在他們的那個腳色位置。聽完這句話,我覺得好棒,現在的我們常常做決定就是用投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就是現在的我們常做的事,不過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許可以學習他們這樣,讓一件事情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國際音標

這禮拜在上國際音標,真的幸好這禮拜上的課程不會考在期中考裡,不然我應該會把它跟漢語拼音整個大搞混吧XD 剛開始講到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語音成分(輔音、元音、聲調)。

再來看了個影片,是關於英語、韓語、日語、還有中文的單詞發音差別,我還記得去年跟一群日本人做交流時,我們也有講到這幾個發音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很驚訝的一直叫我重複,還叫我寫起來,我那時候突然覺得日語的片假名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東西呢!

再來是第一次ˋ的小組討論,不過這幾乎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第一題是問聽外國音,標註本國音的念法(純音譯),中文稱為什麼?答案是空耳(そらみみ),講到這題我想到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也有做過把注音符號寫在五十音旁邊,但是念越久就發現有些音根本完全不像阿!第二題是問我們聽到的17個詞彙中,有7個是直接音譯,直接音譯有甚麼特色?教學上的好處為何?第一個是漢語音譯外來語大多是跟原來的詞讀音相似的。第二個是對於意義記憶有益,但是干擾漢語發音。

再來是第二個小組討論,這兩題都是要對照〈IPA表格2015〉和〈描述語音〉p.70,分別在〈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還有〈國語元音圖〉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我把我畫的翻拍放在下面,在畫相對之注音聲母時,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用漢語拼音然後把它畫上去,剛開始我們也是畫錯的,不過後來我們開了之前做的Coggle,我發現超級實用,瞬間很開心😛



 最後,我看到了一個影片,跟在課堂上的差不多,不過這個影片是中國/日本/泰國/印度/台灣人錄的,有地理篇、連鎖店、品牌篇還有卡通篇,也滿有趣的。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發音器官和語音屬性

這禮拜上課超級開心的,雖然我睡過頭了,不過從剛開始老師給我們看《隱藏歌手》,讓我們聽哪個才是費玉清,明明只有三個人,我竟然猜第四個,快被自己笑死,不過這樣聽歌,讓我心情放鬆許多,不然上大學的唯二睡過頭都在我慌忙中度過了😂😂之前看這個節目是為了林俊傑,其他都沒看過,不過費玉清這個真的滿好猜的啦XD

接下來就是四題小組討論
第一題是要我們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我們認為主動發聲器官有舌頭,被動發聲器官是從雙脣到咽喉。

第二題是說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
第一個是音長:唱歌時拉長音。
第二個是音高:男女合唱時聲調音高不一樣。
第三個是音強:強調時。
第四個是音色:鋼琴跟電子琴的音色不同。

第三題是要我們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第一個是發音體:喉頭和聲帶。
第二個是發音方式:肺和氣管。
第三個是共鳴器:鼻腔、口腔和咽腔。

第四題是為什麼語言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成俗」的原則(社會屬性)?
因為語言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是社會習慣形成的,是受到社會約束的。


這禮拜的補充資料好難找,我找到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一位老師因為讀者要求而介紹甚麼是語音四要素,不過文中他並沒有提到音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