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韻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上禮拜在上聲母,這禮拜進入到韻母的部分,剛開始先看了兩個影片,分別是外國人學中文會碰到的囧事跟老外說中文,透過這兩個影片,我們要找出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甚麼樣的偏誤,有甚麼種類?從這兩個影片中,大家整理出有五個種類的不同第一個是詞序,例如:母親節→親母節;皮包→包皮。第二個是聲調,第二聲跟第三聲常搞混,第一聲跟第四聲常搞混。第三個是韻母不分,例如:ㄤ跟ㄢ(聲隨母韻)、ㄍ(舌根音)跟ㄎ(舌面後音)。第四個是聲母,例如:親吻/請問。第五是辭義,例如:兄弟/胸部。

另外老師還補充跟我們說,如果大家要幫外國人取名,要小心諧音,注意意義,不然很容易鬧笑話,或是被別人取笑。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注音符號是由國字演變而來的,從小就學會注音符號的我竟然不知道注音符號竟然是國字演變而來的。所以我特地去找了一下,各個注音符號分別是從哪個國字演變而來的,下面這張圖就是注音符號跟國字的對照表


接下來是小組討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問韻母發音特徵為何?有兩個,第一個是氣流無阻→樂音,第二個是聲帶震動→濁音→響音。(聲母:1.氣流受阻→噪音,2.聲帶多數不震動→啞音)。第二題是問在課本第87頁,韻母的發音形式分為五類,到第91頁依「元音」分類變成四類,少了「鼻化元音韻母」,請問在變調、連音、ㄦ化和輕聲的發音情況下,哪種會出現鼻化元音韻母?這題對我們來講真的很難,但是我們的答案是ㄦ化,我會覺得是ㄦ化的原因很單純的只是因為都有「化」這個字 XD最後一題則是要用畫的,圖在下面。

***「ㄧ」跟「ㄩ」最難教,但是「ㄧ」的音幾乎每個語言都有,因此教「ㄩ」的時候,跟學生說念「ㄧ」,然後把嘴巴嘟起來就可以。


我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這篇文章「聲母和韻母的特點」,我覺得裡面有些講得很清楚,雖然從頭看到尾,頭又痛了,但是還是很不錯啦!
還有另外一篇文章「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這篇文章裡面有好多我沒看過的詞,它雖然是講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但是感覺講韻尾的部分很多。


1 則留言:

  1. 就算課後什麼都不記得,但知道原來注音是從國字簡化來的這點也很充分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