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漢語拼音

這個禮拜上的內容是關於漢語拼音,剛開始講到漢語是孤立語,特色是1.單音節→單音詞→多音節的詞 2.詞分虛實 3.和英語不同,漢語不重視詞型態變化 4.詞的依序嚴格,意義靠讀法和順序決定。(孤立語的主要特色即是缺乏形態變化,也就是它不是通過詞的內部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作用,而是通過虛詞和語序等詞本身以外的成分來表達。例如漢語、壯語、苗語、彝語、越南語、緬甸語、馬來語等,其中越南語是最典型的孤立語。資料來源:台灣華語教學入口網站)。

接下來看了一個新聞影片,是在講述一個阿嬤活到老學到老,看完我想到我阿嬤之前也會這樣很努力地學講中文,雖然十句有九句我們是聽不懂的,但是他還是很努力地想要學講中文跟寫字呢!

接下來是課堂閱讀五分鐘,要找出台灣注音符號和中國漢語拼音的對照方式,我覺得這個部份對我來講好難喔,找完課前閱讀的部分,有些字就從課堂閱讀的文章找,一個字一個字念,念一念都覺得自己很好笑,還會忘記自己到底在念甚麼呢!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漢語拼音及其記音符號為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漢語拼音有三種,第一種是漢語拼音方案,它的的記音符號是拉丁字母。第二種是注音字母,記音符號是標注北京語音的音標。第三種是國際音標,記音符號部分採用拉丁字母,也採用歐洲其他語言的字母或另創新符號。
第二題是問漢語音韻結構、特徵是什麼?有哪些發音形式?因為哪種特徵的存在,豐富了漢語語彙的音讀?特徵是在韻母裡的介音,而發音形式有四種,分別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因為與不同介音的結合,豐富漢語語彙的音讀。
第三題是問注音的ㄓ、ㄔ、ㄕ、ㄖ、ㄗ、ㄘ、ㄙ列在聲母,為甚麼可以單獨配聲調發聲?我們的答案是因為這幾個注音都是空韻。
第四題是要找出中國字母呼讀音和台灣呼讀的相異處,我們在課前閱讀找到中國呼讀音裏的元音都是加在聲母之後,如b的呼讀音是bo。
最後一題則是列舉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及注音符號的可能特色,我們覺得注音符號跟其他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符號系統所以學生發音受到母語干擾的情況最小。 而漢語拼音則是因為和英文一樣,所以接受度高。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由台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龔鵬程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 華語的特色與價值,文中是拿俄語跟華語來做對比,也有講到詞的特點跟句的型態,我覺得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還看到一個新聞,是關於瑞穗調味乳推出的可愛注音文字體,但是我看完我只覺得那一點用都沒有啊XD可愛注音文字體到底要怎麼調和辦公室的氣氛啦😆😆

這禮拜上了這個漢語拼音,我只覺得我的頭好痛,該開始慢慢用拼音打字,練習那個感覺了,不然用注音符號習慣了,要轉到拼音真的是一大困難呢!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華語的定義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台灣吧的為甚麼要說國語,我真的好喜歡看台灣吧的影片,看了也不會覺得很無聊,還可以學到一些知識。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問我們華語、國語、漢語和普通話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覺得華語就是在外的華僑講的語言,在我們家自己就會把華語跟國語分得很清楚,因為阿姨嫁到馬來西亞,可能因為我們都說姨丈是華僑,所以表弟表哥他們講的話都被我們說是馬來西亞的華語。而 國語則是一個國家的語言,漢語是指大陸北方的方言,普通話就是大陸其他地方共通語言。

我看到兩篇文章,第一篇是「中文的多元和統一」,我會放這篇是因為文中講到「談到中文教學,當然也牽涉到語音標準化。且不說標準如何確定是語言規劃的大學問大辯題,就是標準語的稱呼,也有分歧。大陸叫普通話,台灣叫國語,海外地區一般則稱華語,而語言教學專家常用的是標準漢語。」我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把華語、國語、漢語還有普通話的區別跟我們的很像XD

另一篇是「普通話與漢語、華語、國語」,我覺得裡面把普通話、漢語、華語跟國語講得很清楚,這篇跟我們區別的方法也很像XD不過大家也是可以去看看。

這個小組討論結束之後再接著另一個小組討論 XD第一題是關於課前閱讀的問題,問我們為甚麼四篇作者都使用「漢語」為標題闡述文章?我們覺得可能是因為四篇作者都認為所有語言的基礎都是漢語。第二題則是問PRO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甚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我們覺得有國語推行委員會跟國語運動。第三題是問漢語共同語語音的特色是什麼?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些特色嗎?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還是特色?我們覺得漢語共同語的特點是沒有複輔音,台灣華語的語音也有這個特色。而台灣國語發音不標準是偏誤也是特色,我們會覺得是偏誤是因為發音習慣不同導致發音有偏誤,會是特色則是因為每個人講話不一樣,各有各特色。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台灣語言政策大事記」,這個網站把台灣的語言政策條列式的依照時間列了出來,從1895年到2007年的都一一列出來了。

還有另外一個網站「你會說台灣國語嗎?」,我從頭到尾看完,也從頭到尾念了一次,從剛開始的不捲舌念出「忍耐」,我就開始很認真的一直念一直念然後自己一直笑,因為這念起來有一個熟悉的感覺,我平常真的就是那樣念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呢!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與規劃 誰的共同語與方言

上禮拜上的是關於語言管理,這禮拜上的則是關於語言的管理還有規劃,最剛開始從國家語言發展法開始,看了公視新聞的影片,影片中有提到教導客家語、台語,只有一節課短短的30、40分鐘,我也這麼覺得,但是在一個班級裡面,有些人的母語是客語,有些人的母語是台語,有些人的母語則是原住民語,所以要在學校推動母語,感覺也很不容易呢,要依每個同學的狀況不一樣來開課。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條手帕竟是一代人被「語言屠殺」的傷痕: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應行正義」,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自身想法,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看,然後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認為的,說不定會有一種反思的感覺呢!

接下來是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這題是要根據課前閱讀來回答的,語言的研究範圍有三個,我們覺得是語言的擴展性,因為這堂課把語言學跟社會學連結在一起,雖然這個回答是課前閱讀上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上的這堂課真的跟這個一樣,在講口語與表達之前都會先講一些跟語言有關係的。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要先語言規劃再進行語言管理,因為要先把語言規劃好再進行管理。

再來講到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跟語言管理,這三個的關係其實就是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管理,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不管哪一個,對於講一個語言或是學習一個語言都是一個影響。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就要先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科固然重要但術科也很重要),而最基本的當然是選擇自己語言的目標。要讓語言能夠溝通與表達,其源頭來自於政府,無論是IQ或是EQ。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土耳其的「語言改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政府的語言政策吧!看完之後會覺得土耳其這個國家滿厲害的,雖然發現不可能將所有的詞或字都土耳其化,卻還是成功地讓這個語言政策影響了很多。

接著看了一個中國地區方言的影片,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講起來還是有各個地區不同的口音,台灣很小,但是南部跟北部老一輩的長輩講中文的音也很不一樣,很明顯的就可以分辨得出來,雖然大家的共同語都是普通話,但是各地還是保有自己的方言,有時候跟不同地區的人講方言,還會被誤會你到底在講甚麼呢!在台灣雖然對我們而言,方言不外乎就是客家話或台語或原住民語,但是原住民各個部落或是不同族的方言,也很不一樣呢!

最後則是再一次的小組討論,第一題是問我們為甚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我們認為是因為講話習慣的不同,每個地方也許因為地理環境或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而產生不一樣的講話習慣,這樣子的講話習慣造了有些地方的方言很難懂,根本聽不懂的狀況。我們覺得方言間的差別是因為地區不同,語言間的差別則是因為文化、發音不同。第二題則是問我們現代漢語(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為甚麼需要討論方言?我們認為共同語和方言的差別在於共同語是一個國家大家普遍會用的,而方言是各個地區自己來使用的。而為甚麼要討論方言是因為我們覺得方言漸漸消失了所以需要討論。第三題是問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甚麼職業影響力顯著?我們認為是歌手或是作者,以唱中文歌的方式或是以中文而不是台語或客語來寫作的方式影響著大家。第四題則是問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的社會,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你同意嗎?我們是不同意,因為我們覺得台灣的歷史上被很多國家統治,不只有四波移民。最後一題則是講到這陣子又討論起《國家語言發展法》,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我們覺得沒有衝突,因為兩個可以相輔相成。

還有最後一個我找到的補充資料,是一篇文章「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文中提到界定語言與方言的方法有兩種:「語言學」與「政治」。就語言學來討論,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彼此未學過對方語言的情況下,以其能夠互通有無的程度來判斷語言與方言。若能相互理解到一定的程度,可將此兩種語言視為同一語言下的兩個不同方言。純就語言學的定義來看,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與台灣華語,是三種無法互通的語言。反而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與義大利語,就語言學來說,更像是同一種語言下的三種不同方言。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可相通的丹麥語、瑞典語與挪威語。雖說如此,在現實生活裡,為何我們會認定彼此多少能相通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相較於華語,被視為方言呢?這就要談到語言和方言在政治上的定義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滿有趣的,看完之後會覺得也許有時候我們認為的方言,其實就某些定義來講不是方言,就只是個可以溝通的語言而已。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

這禮拜是這學期第二次上課,在選課的時候一看到有老師的課就立馬選了,剛好要修學程也因為老師上課實在是太好玩了,每次都很開心!
這禮拜還是從頭開始,因為上禮拜有同學沒來,所以又講了很多關於上課的內容還有部落格的事情。

再來就開始上課的,二二八連假真的過得太開心了,完全忘記老師上禮拜還提醒我們要看課前閱讀的部分😓😓所以又在課堂上花了點時間看了。剛開始先讓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五個問題,第一個是為甚麼觀光客到台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只到了中國嗎?我們認為是因為很多地方的地名或是路的名稱都是使用中國地名,而我們也認為不只到中國,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像是日本或是荷蘭以及西班牙殖民後所留下的遺跡。第二個是公共標示的語言是為了誰?我們認為是華人以及會英文的人。第三個則是在台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我們認為有中文、台語、客語、英文以及印尼語。第四題則是問自己的母語是甚麼?為甚麼母語叫「母語」?為甚麼要上母語課?我的母語是台語,除了在自己家,會跟妹妹還有爸爸嬤嬤講中文,回去外公外婆家或是爺爺奶奶家,跟親戚朋友都會用台語聊天,奶奶甚至因為是日據時期就出生的人,所以聽不懂中文,只聽得懂台語。而母語為甚麼叫母語,我剛開始看到母語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就覺得是因為媽媽的語言,後來聽同學還有老師講才發現,對耶,那為甚麼不是父語,我就突然想到有可能是因為怕大家會誤會是在「腹語」這兩個字吧😆😆最後一題是問自己是幾語人?為甚麼你需要多重語言力?我覺得自己應該就只是三語人,應該就是中文、台語跟日語了。而我認為我需要多重語言力是因為要跟世界接軌,方便溝通,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多語言。

不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在歐洲,英文不等於「國際共通的語言」」對我們而言,英文是國際語言,所以我們的很多告示牌都有英文,然而在歐洲卻不是這樣,他們在路上很少有英文出現,也許現在因為觀光客的原因,英文出現的頻率會變高,但是我覺得在各國還是有對國際語言不一樣的見解,我們只用英文好像真的有點奇怪呢!

再來欣賞了兩個影片,看完真的覺得菜單的英文真的翻得好直白,雖然很好笑,但是外國旅客來到這裡真的會不懂那到底是甚麼,說不定還會覺得我們台灣人很奇怪,為甚麼要吃大陸的女孩子呢!

最後則是分組討論,第一題是問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是甚麼?我們覺得課前閱讀的文章-走出島國舒適圈,是要我們走出自己這個國家,面對其他外國的人,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來與其他人溝通。 第二題則是問我們語言管理到底要管甚麼?我們認為是管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一題則是問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我們認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與世界各國的人溝通,因此需要語言管理,不只是自己本身,在企業工作也需要。因此溝通的首要就是要先會口語與表達啊!

再來是我找到的相關資料,第一個是一個政論節目叫新聞挖挖哇,之前一直對這個節目沒有興趣,只是在家的時候爸爸會看,就在某天我看到了這個「台語之美」的主題,我跟爸爸就這樣把它全部看完了,裡面講了很多我覺得超認同的話的,但是除非是時間很多,不然看前面一小段就可以了😂



第二個是則是在講關於國際公認保存母語最成功的地方-紐西蘭以及台灣對於母語保存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