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消失的節慶文化

這個禮拜是我們的報告,好幾個禮拜前就跟文昇一直在討論要怎麼做,一直很怕主題會因為我們剛開始的春節而混淆掉,結果好像真的有點混淆掉了,報告完之後總覺得我們的發表沒有到我想像中的那樣,我們應該要做更好才對啊!

準備的過程:

最剛開始要訂定主題時,我們很快就決定好要節慶了,但是我想了很久,我覺得只講節慶這個東西有點太過於籠統了,因為節慶很多,如果是要介紹節慶,好像也很無趣,後來討論了一下,就決定要把題目訂為消失的節慶文化。接下來就在網路上找了很多資料,最後才決定要採用哪些可行的資料。後來幾天我做簡報做到快瘋了,怕字型太大又怕會太小,結果沒注意到我忘記把新細明體換成正黑體了,這真是一大敗筆阿,看到有同學寫說少用新細明體我才想到自己忘記轉換字體了😓😓😓😓😓

討論的心得:

我們分別討論了三次,除了最後一次,其他兩次都很迅速、有效率的解決了,剛開始的兩次把閱讀資料跟要報告的流程都弄好之後就結束了,最後一次就是把報告弄過一次,雖然第一二次都很快地結束了讓我覺得我們很有效率很開心,但是當我回家時,卻又開始想到很多我們沒討論到的點,只好在line上討論。

報告設計的想法:

我們對於要怎麼開場其實有很多選擇,最後還是決定用演戲開場,接下來就介紹一下台灣的過年,還有蒙古的過年,原本沒有想要介紹台灣過年習俗的,不過為了介紹蒙古跨年,所以就想說順便講一下台灣過年。原本吃的東西的部分還有其他意思要跟大家講,關於禁忌的部分原本也是想讓大家猜猜的,但是我沒有跟黃薇講好,就變成是單純講過去了😣😣接著是猜燈謎,我以為有些會很不容易,沒想到大家都猜對了,害我好難過,我應該選更難的~~再來講到雙十過慶日還有中秋過年,原本是想要講清明節的,不過我們家因為大家庭所以還是很傳統又沒有找到現在清明節的過節形式,只好換個節日了。還有講到過外節慶跟台灣節慶,現在幾乎都過國外的節慶,接著就用現在過節形式改變了這點來帶出這禮拜的主題消失的節慶文化。最後再講到觀光型節慶,再帶出節慶引發商機結束這禮拜的報告。


p.s.看到老師的部落格我才想到我們也很粗心的忘記放上資料來源了,在這邊補上~~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上菜溜

這個禮拜的主題是關於吃的,看到課前閱讀時還想說上完課應該不會很餓吧,結果上完之後發現我錯了,真的好餓啊!

最剛開始讓我們大家猜哪個是台灣菜哪個是中國菜,其中筒仔米糕、西魯肉還有芒果冰是台灣的,而荷葉飯、梅干扣肉還有四果湯是中國菜。我在選的時候都是因為知道其中一個是中國菜或是台灣菜才答對的,不然西魯肉跟荷葉飯我都沒聽過,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是什麼東西。
西魯肉是台灣宜蘭的特色餐點之一,其實是就是一種什錦羹。「西魯」由日文的「湯(スープ)」諧音而來,有「肉」有「湯」的一道辦桌菜。早期台灣酒家文化豐盛,「西魯肉」不再只是家中辦桌菜,漸漸浮上檯面,婚喪喜慶的流水席和過年過節,西魯肉成為必備菜餚,但隨著酒家菜文化衰退後,許多館子不再製作西魯肉,經過時間慢慢的變化,現在常成為國宴的宴客菜。
荷葉飯:是廣東點心的一種。製法是以新鮮荷葉包著香米,中央放魚、雞肉、冬菇等餡料,蒸熟而成。

接下來看一個叫「飲食亞洲:台灣」的影片,再找資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影片那麼的長,於是我就默默地重新把它看完了。
再來叫我們大家拿起手機,找一個叫Kahoot的網站,原來是叫我們用這個來搶答呀!還蠻好玩的,不過我會反應不及XD

接著就開始介紹各個民族佳餚的烹煮方式還有特色,第一個是外省佳餚,他們的烹煮方式是燉跟煲還有煎跟炸。而特色又分為北方跟南方,兩邊的特色截然不同。第二個是原住民的佳餚,他們的烹煮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水煮、燒烤還有煙燻。而特色則是愛用鹽醃製、野菜、海鮮跟生肉。第三個是客家的烹煮方式,分別是炆(煮、悶)還有炒(煎、快炒)。特色則是鹹香肥。最後一個則是閩南的佳餚,烹煮方式是溜(炸+炒+勾芡)、蒸、煨、燉還有白斬(切)。特色是清淡、不膩還有酸甜。介紹完這些又看了兩個飲片,一個是關於讓外國人嘗試台灣食物的影片,另一個是一個台灣女生在紐約開餐廳的影片。

最後就是討論時間,第一題是我們如果單看「雞仔豬肚鱉」這個菜名,我們覺得主要用到什麼食材?在宴會中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認為是豬肚包雞,鱉切成塊狀再塞入,再加入高湯。我覺得有圓滿的意義。第二題是叫我們舉出三個有用到「勾芡」這個烹調手法的三道料理?我們想到了肉羹、酸辣湯、玉米濃湯(台式)。玉米濃湯一定要是台式的XD第三題是問我們如果有外國朋友來到台灣,會帶他們去吃什麼家鄉菜?我們會帶他們去吃牛肉麵、四神湯還有火鍋。最後一題是如果我們和影片的台灣人一樣到國外賣台灣料理,我們覺得賣什麼最能代表台灣?我們選擇刈包,為什麼想賣這個料理?因為感覺像是台式的漢堡。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雞仔豬肚鱉三補一鍋」,裡面說到:傳遞正統的做法,再三叮嚀雞仔豬肚鱉不可以塞來塞去,考驗的是師傅們的「去油功夫」,要把3種食材油脂清除的一乾二淨很費時,之後再剁成塊用熱水川燙過,味道才不會雜,最後再放把藥材和食材放在一起熬煮,燉個50分鐘再讓它慢慢冷卻。看完才發現原來不是單單把食材塞進去而已,製作這道菜其實非常的費工啊!還看到兩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客家料理」還有「原住民料理」,客家料理那篇文中說到客家菜有三怪,分別是鹹、醃菜還有酸,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欸,這應該就算是他們的特色了吧!最後還有看到一篇文章「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裡面講的就是台灣食物從以前到現在的轉變,看完文章真的覺得台灣的食物很多元,幾乎到了想吃甚麼就吃的到的地步了,我們真的很幸福耶!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盲從正夯,你從不從

剛開始從簡單的小短劇帶入這禮拜的主題-盲從,這禮拜上課我真的是從頭笑到尾,可能都是很熟的人,所以完全沒有壓力整個有很隨興的感覺XD

演完短劇帶入這禮拜的主題之後就先看了一個影片,關於一個人聽到逼聲站起來之後再坐下來,然後觀察其他人會不會跟著一起做的實驗。接著問我們大家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自己是否有盲從的例子,我們討論完,答案就是超多,像是前陣子很紅的蝶豆花飲品,還有衣服的款式也是,像是最近就流行大學T,到處都看的到大學T。第二個問題是問我們看完影片之後再影片裡看到了甚麼,我們看到大家不問原因,就跟著一起站,雖然內心可能會帶有疑問為甚麼要站起來,卻還是甚麼都沒說就跟著一起站。問完這兩個問題之後再繼續欣賞影片XD是關於從眾效應的影片,用簡單的圖畫介紹甚麼是從眾效應。看完之後又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是問從眾跟盲從的差異在哪裡,我們覺得從眾就是像一個規範一樣,雖然大家都跟著做,但是是經過思考之後才去遵循的,而盲從就是沒有主見沒有原則就跟著大家做。第二題則是問外國人是否也有從眾或是盲從的心理,我們認為是有的,像是全球都在盛行的寶可夢,或是一窩蜂的出國。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了一則新聞「英國馬拉松大賽僅1人跑完,因第2名帶其餘4999人跑錯路」,在2013年4月28日,英國舉行了一個馬拉松大賽,由於跑在隊列第二、第三位的選手沒看到提示選錯路,導致跟在他倆身後4997名參賽者也都跑錯了。最終,除一直跑在首位的選手跑完全程外,其餘全部參賽者都因少跑路程而失去比賽資格。在我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其他的4997名馬拉松選手在不知不覺中也有了盲從的行為,因為第二名跟第三名的選手跑了另外一條路,他們就跟著跑,而沒有多加思考,會不會是另外一條路。雖然常理來說,大家都會跟著前面的人走,但是我還是覺得馬拉松會發生這件事情好誇張。😂😂

接著講到台灣是這樣,那國外呢?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中國曾經發生的搶鹽事件,再來是日本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最後一個則是冰桶事件。這三個事件在當時都曾轟動一時,但是大家現在也都不討論了,最讓大家熟悉的冰桶事件也是,我還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在Facebook PO影片表示他們支持漸凍人,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現在大家都不再談論這個了。
最後則是小組討論,首先有個情境,就是有位傳教士在路上向路人傳教,路人因此真的相信這個宗教,請問路人的行為是屬於從眾行為還是盲從?還是兩者皆非?我們認為是兩者皆非,因為還要考慮個人的心理行為跟因素,還有當下的整體狀態。或是有些人剛開始沒有相信,但是好像有點拒絕不掉的感覺,只好去,結果去了就被洗腦了。第二題則是如何避免盲從,我們這組覺得是要有獨立的思考,還要有批判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分析的能力。

看了好多關於盲從跟從眾的文章,看到了一篇文章「你也是那「一窩蜂」? 避免盲從只須多想這幾點」,裡面有講到一個故事:19世紀,法國科學家尚‧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曾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取數隻松毛蟲放在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又在花盆的不遠處,撒了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隻跟一隻,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走就是七天七夜,最後,又餓又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其實,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原來不只在人類社會中有這種現象,連蟲的世界裡也跟人類一樣有這種行為呢!在文章中還有提到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時,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大多數群體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所謂「追隨潮流」、「一窩蜂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窩蜂現象」是保護自身、害怕孤立而做出的從眾行為;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因害怕自身立場被孤立,而以多數人的立場作為自己的選擇。最後還有提到可以如何避免盲從,第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理想形象」: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不是成為「某個別人」,而是找出「最好的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理想形象」作為標準來督促自己成長,抓住目標,才不會不間斷地「見風轉舵」。第二個是做之前先想「大家都這麼做,我就要這麼做嗎?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確定自己不只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去做,並找出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最後一個則是列出「這麼做對我會有什麼影響」,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都列舉出幾個,每件事都有它的優缺點,從好、壞兩面或更多面向分析後,再決定是否這麼做。

再來一篇文章「從眾文化,流行還是瘤形」,文章中說到「從眾效應」指的是人們通常遇到一件事件或情況時,往往都會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隨著社會上的大眾進行思考或行為。並且遵從社會的脈絡行走,不會主動地思考事件本身存在的意義,或者是普遍聽到的「一窩蜂」現象。文中也提到我們每天隨處可見的媒體也經常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因為台灣的新聞業者害怕「漏新聞」,而不論新聞的價值性高低。當台灣發生什麼火熱或風潮的事件時,各家媒體都會爭相以大篇幅版面告知民眾。而「複製」和「模仿」是從眾效應的表現方法之一。

還有一篇文章,我也覺得寫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人會盲從?」,文章內講到:人喜歡從眾,名作家馬克吐溫說「一般人缺乏獨立的意見。他並不想去研究或深思,構成自己的意見,只是急於得知鄰居的意見,然後盲目跟從。」,正因為懶得思考,所以從眾。文中舉了好多個例子,如果有人也那樣做,我們就會跟著一起做,沒有多加去思考,而是聽到有人做了,所以我們也就跟著做了。

看完了好多文章,我發現大部分的文章把盲從跟從眾都混為一談,而沒有特意去分別兩者之間的不同,然後不管是從眾或是盲從,兩者的行為都是我們會做的事,果然做些事情前還是要想一下這樣做是為甚麼或是這樣做真的對嗎,才不會有越來越多這種行為發生吧!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台灣夜市文化

這禮拜在講夜市文化,看了課前閱讀,真的是有好多資料阿,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這組很用心在準備這個課!邊看課前閱讀就邊想這個禮拜上的這個課應該會很餓吧,果然上完,真的好餓!好想立馬衝去逛夜市😋😋

剛開始講夜市的起源,從戰國時期的市坊制度開始,讓我想到國中的歷史,沒想到那時候在「坊」販賣而不受宵禁限制的店家就是現在夜市的前身。再來講到唐宋時期,原來我們現在的24小時商店在宋朝時就有了!這真的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耶!接著講到很多關於夜市的文獻紀載,最後說到廟會活動漸漸形成市集,而市集又慢慢的成了現在的商店街的走向。

而我看到一篇文章「來夜市吃 brunch?為什麼大家都愛逛台灣夜市」,這之中有講到:台灣早期的夜市,基本上都在廟前、大樹下,說是夜市,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台灣早年是農業社會,夜市其實是「早市」。隨著社會演變,大家起得越來越晚,早市逐漸沒落,夜市取而代之,有廟會,趕集等不同形式。如果照這個網站說的,雖然以前和現在都是叫夜市,但是以前的夜市跟現在的夜市好像不太一樣,可能早市的型態比較像現在的夜市吧!文中還有講到一點我覺得很中肯的部分:台灣夜市之所以迷人,簡單說就是「創新」還有一種「隨興」的氛圍。我看到隨興兩個字的時候瞬間大笑了,是真的挺隨興的啦,逛夜市就是有一種很輕鬆的感覺啊,穿著藍白脫真的也不會覺得有甚麼奇怪的了😂😂😂

接著講到台灣夜市的種類以及形成因素,分為傳統流動攤販、一般型夜市還有趕集型夜市,而變成夜市的順序就是攤販→流動攤販→固定攤販→攤販集中場,最後才變成夜市。我覺得每個時期的攤販都有不一樣的特色,多半都很相似,但是更深入去比較,還是可以分辨得出來各個時期的攤販的不同特點。

再來講到夜市跟文化的連結,現在開始慢慢地夜市都出現很多異國美食,從一點就滿明顯看得出來,就是最近我逛夜市的時候發現賣珍珠奶茶的店好像比較少的,反而比較多賣像是印度拉茶、香港凍檸茶這類的國外茶飲,但是在好久以前,我記得我去逛夜市時,賣的飲料幾乎都是珍珠奶茶這類的,很少會有國外茶飲啊!接下來還有個問題就是問我們覺得哪一個夜市攤販是台灣本土的攤子,這個滿簡單的,而讓我訝異的是蒙古烤肉,我真的以為蒙古烤肉是蒙古的呢!結果出乎意外的蒙古烤肉根本不是蒙古來的😆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了一個網站「十大台式偽異國美食-這些都是假ABC」,是在介紹台灣夜市的異國美食,其實不異國,滿有趣的。最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就是第一名的月亮蝦餅,今年剛好認識一些泰國人,也有帶他們去逛瑞豐夜市,我們大家看到月亮蝦餅時,大家都很開心的跟他們說這就是你們國家的食物阿,結果他們看了招牌看了圖片,都是同一個反應,就是搖頭,這真的是讓我們大家都瞬間疑惑,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所知道的月亮蝦餅,就是從泰國來的啊,原來,是因為不太一樣啊!

最後講到外國人對台灣夜市的看法,我想外國人對台灣夜市應該都不陌生吧!來台灣好像就是一定要逛夜市,每次有外國朋友來,請我們推薦他們可以去玩的地方,我第一個也都推薦夜市,讓他們可以體驗一下台灣不一樣的文化囉!

在找補充資料時,也看到了兩篇文章「「台灣夜市」在加州矽谷開張了!」「亞洲夜市在全美各地飄香」,得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訊息,原來台灣夜市不只在台灣,連美國都有了呢!第一個網站中提到自2010年開始,夜市在芝加哥、克利夫蘭、洛杉磯都會區、紐約市,費城和匹茲堡等城市開設。其中一些夜市是年輕亞裔美國人創辦的,他們想利用自己家鄉的模式,在美國重新創建一個亞洲夜市。第二個網站中則提到626夜市創始人黃峙銘說:「我們做了一個關鍵決定,即設法推出一個與台灣夜市截然不同的夜市,我們要創造自己的特色。原來在六年前,夜市也慢慢的在美國開賣了,仿造台灣夜市的模式,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建立一些與台灣夜市有所不同的「美式台灣夜市」。

最後是討論時間--
第一題是如果我們身為華語教師,我們會用甚麼方式介紹台灣夜市給外國學生認識?我們認為在兩種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做法,如果是小班制,大概四五人那種的,我們應該會直接帶學生去,直接讓他們體驗台灣夜市。而如果是大班制,我們可以帶一些夜市會有的美食,在教室進行一個另類的小夜市,讓他們認識原來台灣夜市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第二題則是問夜市販售的內容改變了,多半是因為那些因素呢?我們認為有四種因素,第一種是飲食習慣,現在的人的飲食習慣一直在改變,而夜市為了要讓大家都喜歡而去買,漸漸的會因為人的飲食習慣改變而跟著改變販售內容。第二種是風潮,像是前陣子很有名的燈泡珍奶,我去逛夜市的時候,就看到好多好多家飲料店都一直在強力推薦燈泡珍奶,但是現在去,看到很多家飲料店就又變回只是一個珍奶了。還有流行跟外來環境,隨著各個時候不一樣的流行趨勢,還有受到外來環境的影響,像是課堂上有講到的外籍人士的來台,販賣的內容改變了,也變多了!
第三題是夜市待改善的地方有哪些?夜市的東西是好吃,但是我們覺得夜市真的太髒亂了,這或許跟一些人的習慣有關係,又或著是一個人丟垃圾到地板,後面的人就會開始跟著覺得原來可以這樣做,而久而久之,就變得好髒亂。還有照明方面,有些時候真的會暗到不知道自己走在哪裡,照明設備不是那麼的齊全的感覺。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秩序,夜市帶來人潮,但是同時也讓交通變得很亂,人車都沒有分道的感覺了!
最後一題則是問夜市會不會消失?我們認為只要台灣人還存在,夜市就不會消失,因為台灣人就是吃貨阿!

最後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是公視的「yes!台灣夜市」,分為四集,有台灣夜市的歷史演進與轉型、夜市創造的另類經濟奇蹟、族群大融合的小吃及流行文化還有台灣人的逛街文化與外國人的觀光景點,這個是一部探討夜市與台灣社會的長期發展的紀錄片,我目前看了第一集,可能因為我對這個滿有興趣的所以我覺得還滿好看的,不過應該有些人會覺得滿無趣的啦。
 放上第一集的第一小段給大家看。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華人社會與文化-課本外的教室

這個禮拜開始輪到我們大家上課的時間了!正式進入主題時,先介紹了秦始皇的一些市政,開始了遊戲,第一個遊戲部分我們這組抽到的是「讀書人」,對於焚書坑儒這部分,我們當然是反對的,我們的看法是既然我們身為讀書人,怎麼可以接受焚書呢!而且燒了那麼多書,還會有人才嗎?把聰明的人坑掉,就沒辦法把現今的想法跟知識傳給後代了!第二個部分我們這組則是抽到「反對派」,對於統一文字部分,我們覺得是好的,但是這也代表消滅了其他文化。而統一貨幣這部份我們認為這樣對於換錢是不公平的,例如我們原本拿的錢是錢刀,現在要統一貨幣,那我們的錢刀可以換多少的錢呢?這沒有一個標準,所以我們認為不公平!再來是統一度量衡,說到這個我們當然是反對,例如我們在蓋房子,我說我的房子蓋好了,是五呎,但是秦始皇你卻說我的五呎不和你的規定,我們的太高了,那這是要我們怎麼把高度降下來呢?所以我們對於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還有統一度量衡是抱持著反對的看法。結束了這個角色扮演,我們終於進入了本周的主題,在看課前閱讀時,一直很擔心這禮拜是上歷史的,沒想到我擔心的部分只是遊戲,讓我鬆了一口氣,但是也真的覺得這樣課前閱讀資料的部分給得方向有點錯誤了。

接下來就進到這禮拜的主題,剛開始問我們腦海中的華人教育跟歐美教育是甚麼樣子,我覺得我腦海中的華人教育就是大家都會坐在位子上呆版的聽著老師上課,抄著筆記,老師問問題還不一定有人會回答,而歐美教育則是大家都很踴躍發言,很喜歡跟老師互動。接下來就開始在介紹很多網路免費的線上學習網,第一個是MOOC,第二個是KHAN Academy,第三個是Coursera,最後一個是Minerva。再來是講森林小學的部分,讓我想到了荷蘭的實作教育還有「翻轉教育」這四個字,最近常常聽到這個詞,大家好像都很希望藉由翻轉教育讓所有學生都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我覺得這樣好棒,也許這個教育可以在台灣各個地方實施看看,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最後是討論時間,第一題是問我們在教室裡上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更好?我們覺得是抄板書跟小班制,抄板書的部分是因為一方面是我自己很愛抄板書,我很愛寫字,另一方面是我們覺得抄板書可以增加記憶力。第二題則是問我們在教室外上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更好?我們覺得是要有一個主題,可以讓學生有目標的自行去探索,老師則在旁邊輔佐。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這篇文章「教育是幸福的捷徑,而科技正在顛覆教育;我們會變得更幸福嗎?」,文中講到一句話離開校園,打開電腦,上網吧!,科技改變了現在教育的方式,透過網路資源,學到的東西可以更多更深更廣,因為有更多專業的老師會在那個網路平台上提供教學給大家,但是其他網路上的資源,有時候還是要多想一下,畢竟是真是假,這還是需要多思考的。還有一個網站「MOOC不止可汗學院、Coursera和edX:更多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介紹」,裡面介紹了很多的網路教學課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去看看。下面這張圖是這個網站中的,他好像是mooc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