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韻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上禮拜在上聲母,這禮拜進入到韻母的部分,剛開始先看了兩個影片,分別是外國人學中文會碰到的囧事跟老外說中文,透過這兩個影片,我們要找出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甚麼樣的偏誤,有甚麼種類?從這兩個影片中,大家整理出有五個種類的不同第一個是詞序,例如:母親節→親母節;皮包→包皮。第二個是聲調,第二聲跟第三聲常搞混,第一聲跟第四聲常搞混。第三個是韻母不分,例如:ㄤ跟ㄢ(聲隨母韻)、ㄍ(舌根音)跟ㄎ(舌面後音)。第四個是聲母,例如:親吻/請問。第五是辭義,例如:兄弟/胸部。

另外老師還補充跟我們說,如果大家要幫外國人取名,要小心諧音,注意意義,不然很容易鬧笑話,或是被別人取笑。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注音符號是由國字演變而來的,從小就學會注音符號的我竟然不知道注音符號竟然是國字演變而來的。所以我特地去找了一下,各個注音符號分別是從哪個國字演變而來的,下面這張圖就是注音符號跟國字的對照表


接下來是小組討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問韻母發音特徵為何?有兩個,第一個是氣流無阻→樂音,第二個是聲帶震動→濁音→響音。(聲母:1.氣流受阻→噪音,2.聲帶多數不震動→啞音)。第二題是問在課本第87頁,韻母的發音形式分為五類,到第91頁依「元音」分類變成四類,少了「鼻化元音韻母」,請問在變調、連音、ㄦ化和輕聲的發音情況下,哪種會出現鼻化元音韻母?這題對我們來講真的很難,但是我們的答案是ㄦ化,我會覺得是ㄦ化的原因很單純的只是因為都有「化」這個字 XD最後一題則是要用畫的,圖在下面。

***「ㄧ」跟「ㄩ」最難教,但是「ㄧ」的音幾乎每個語言都有,因此教「ㄩ」的時候,跟學生說念「ㄧ」,然後把嘴巴嘟起來就可以。


我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這篇文章「聲母和韻母的特點」,我覺得裡面有些講得很清楚,雖然從頭看到尾,頭又痛了,但是還是很不錯啦!
還有另外一篇文章「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這篇文章裡面有好多我沒看過的詞,它雖然是講韻母的類型與舒入韻尾交替但是感覺講韻尾的部分很多。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聲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這個禮拜上了關於聲母的課程,下個禮拜則是韻母,這些對我來講真的是需要回家多消化的,不然在課前閱讀跟課堂上這樣學完,我感覺我還是很茫然😌

剛開始看了不要鬧的一個關於印尼女孩的影片,從這個影片中,我們要來探討覺得她有哪些音是可以加強或多加練習的,第一是定調,例如:乾跟幹。第二是上升變調的部分。第三則是ㄕ跟ㄒ不分,例如:老師跟老西,這點是因為發音部位錯誤的關係(師→舌尖後音;西→舌面前擦音)。看完這個影片我想到我之前看過一個影片,女生是日本人,男生則是馬來西亞人,影片剛開頭,女生就提到說永遠搞不懂ㄓ、ㄔ、ㄕ的發音,除此之外,她也講了很多她學中文學不會或很困難的地方。我看了其他他們的影片,我覺得除了女生,男生的音調也有我們上面講的那些可以多加強或多加練習的音。


再來講到五度制調值標記法/音節結構,調號的部分用五分譜的線來畫,除此之外還有調類跟調型,大概是像下面這張圖這樣。還有調值,第一聲為55,第二聲為35,第三聲為214,第四聲為51。

最後是小組討論,有三題,第一題是問聲母發音的特徵為何?我們在課本找到很長一大串,但是簡而言之呢,其特徵就是聲母是氣流自肺部呼出後,受到口腔內發音器官阻礙而產生的。 第二題是問聲母發音方式分為哪三大類?我原本以為是分為清音、濁音跟送氣音,但是這個範圍太小了,應該是分為發音器官(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氣流強弱(送氣、不送氣)跟聲帶是否震動(清音、濁音)。最後一題是要我們依照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製作現代漢語聲母(輔音)字母表,這個原本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了,但是因為太亂了,所以就跟韋伶一起用coggle完成了完美的這張圖XD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連音之音讀

因為下禮拜是期中考,感覺這禮拜一直在忙碌當中進行,終於熬到這堂課了,真心覺得這學期選這堂課,雖然學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東西,但是上課的氣氛跟進行的方式還有組員都讓我心情可以很放鬆阿!不然都快要被其他堂選修課的組員氣炸了😕😕😕😕

這禮拜最剛開始看了一個影片,是關於甚麼是台灣腔的影片,影片中說到台灣腔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連音,第二個是沒有捲舌音,第三個是ㄢ跟ㄤ不分。也許是因為一直身處在台灣腔的社會裡,聽習慣了台灣腔,我覺得台灣腔好可愛,有時候自己也會因為懶惰所以不想捲舌或是嘴巴含在一起講話,這時候就會出現台灣腔,然後就會被媽媽罵說要捲舌啦,要念標準啦之類的,我通常這時候就會用台語回她話然後不說國語了XD

接下來講到連音難道只有台灣腔有嗎?答案是不是,除了台灣腔,英文跟日文還有西文也會有連音,英文的連音很明顯的就知道,但是日文的部分我也不知道耶😃之前有教過這個用法,但是老師是說可以把它寫成另一個樣子,就會是口語的用法,難怪友哉念都念口語的用法!西文的部分因為沒有學過所以也不知道,但是西文真的好好聽喔,之前認識一個夏威夷的男生,他用西文唱情歌給我們大家聽,天阿!配上他的帥外表,我們大家都犯花痴了😆

再來講到中國大陸民眾為愛上台灣腔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腔調的特色,大致上有四個分別是語助詞偏多、不發捲舌音/ㄦ化韻 、ㄢ/ㄤ不分;ㄣ/ㄥ不分 以及普遍不發輕聲,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出了一系列的台灣腔貼圖,這真的是太好笑也太可愛了。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看到這篇文章「 大陸正在流傳的文章: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文中提到:在國民黨的推廣下,台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台北國語。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徵,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等。另外,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台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顯得「娘」一些。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台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於女性的音高天然高於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台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鋒作用,導致女性的口音成為模仿對象。

最後則是看一個關於北京話的影片,看完這個影片還有一個個人發表,問說:帶ㄦ化的詞,詞性多的為何?答案是名詞,再來還有個各類詞的ㄦ化詞的統計,名詞總計有929個,佔61.12%;動詞總計有87個,佔5.78%;形容詞有21個,佔1.39%;量詞有204個,佔13.55%;代詞有223個,佔14.8%;副詞有49個,佔3.25%。

再來就是最後的小組的討論了,第一題是問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課本是寫:在一句話裡有些字彼此連結得很緊密,則兩字相連成一個語詞的過程中,有些音素被省略,就是脫落現象。例如:什麼(ㄕㄣˊ   ㄇㄜ)常被說成(ㄕㄜˊ   ㄇㄜ)。 第二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屬於語流音變的合音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但其實也有接數字「一」時變音的情形,試舉一例,並說明原因。我們發現是後面那個字如果是一聲、二聲或三聲時 + 一ˋ,像是一棵樹(ㄧˋ  ㄎㄜ  ㄕㄨˋ)、一瓶(ㄧˋ  ㄆㄧㄥˊ)、一會兒(ㄧˋ  ㄏㄨㄟˇ  ㄦˊ);四聲及輕聲時 + 一ˊ,像是一件事(ㄧˊ  ㄐㄧㄢˋ  ㄕˋ) 。最後一題則是問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我們覺得是當遇到量詞時以及是單一時會出現連用時變音。

在找補充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了ㄦ化韻的變化表,我覺得用這個像是圓餅圖的方式弄出來超酷的耶
圖片出處:ㄦ化韻變音圖

最後我還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文章「外國人覺得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的差別是...」,裡面講到一位來台灣大學就讀昆蟲學研究所的女生姜安蓉,在接受訪問時表達了對於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中國口音和台灣口音就像是美式英文和英式英文的差別,台灣口音就像英式英文,感覺比較溫柔,典故與細節也比較多、比較豐富。
最下面還有一個影片是這個女生訪問兩個美國男生,他們兩個一位是在中國北京學中文,另一位則是在台灣學中文,我看完只覺得在中國念書的那個男生講話的感覺好強勢喔,跩跩的,另一個在台灣學中文的男生就感覺真的娘娘的,但是很可愛啦!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四聲調值與變調

這禮拜的開頭看了兩個影片,第一個是關於網路用語,連教授都聽不懂的影片,看了之後我發現自己也有幾個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第二個則是直接把台語寫成中文當招牌之類的,看到這個我好有同感,我想到這學期媽媽開車帶我回來高雄的時候,我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貨車後斗禁止乘載,我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沒有覺得有哪裡怪怪的,但是經過那個告示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啊!後斗是台語耶!我就開始大笑說那如果不會台語的人看到那個應該會想說後斗是什麼吧😆不過有時候我無聊的時候在傳訊息,我也會直接打台語,然後打完自己又很開心XD

我看到一個網站,是一個小遊戲「火星文基測」我從第一題開始錯,到最後一題,我只對了一題,我果然還是不太適合用這種火星文阿!
我還看到有一篇文章「有意思的大陸用語」,這個網站有很多的大陸用語,真的滿有趣的,但是當我看到的時候應該只會在心裡奏罵那個人到底在打什麼吧!
另一篇文章「年輕人的網路語言」,這篇則是台灣網友常會用的網路用語,不過對我來說也還是很多都沒看過啊!

接著是隨堂測驗10分鐘,六個網路用語裡面我只會兩個,其他的想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是甚麼,這網路用語這個是太酷了!
再來就是小組討論
第一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你會選擇交什麼拼音系統?然後分別有三種學生,第一個是如果學生是多元國籍的外國學生,我們這組覺得我們會選擇教拼音,因為拼音比較好學。第二個是如果學生是外籍配偶,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這樣那些外籍配偶回家就可以教自己的小孩子或是互相學習或是一起學習。第三個則是如果學生是同一國籍人士,我們會選擇教注音,因為我們覺得學注音的發音會比較標準。
第二個狀況是如果你是華語老師,然後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自己怎麼學聲調?我們是學爸爸媽媽、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沒想到大家都不會看巧虎的卡通一起學注音阿,我記得我們家是一個很大的卡帶的那種東西然後要放進機器裡面讓它讀才可以看😃第二個是你會怎麼進行華語的聲調教學?先知道四個聲調,再用相似的音的詞讓她們分辨。

我還有看到一篇文章「拼音錯、英語錯 天津這些鬧笑話的路牌、指示牌」,我覺得拼音有時候很好用,不過有時候還是會鬧笑話的,注音有時候也很好用,但是對外國人來學習就相對地比較難。

再來也是小組討論,有五個問題,第一提是叫我們分析「中國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節結構
第二題是請利用Practice及音節構造、漢拼表格,歸納統整出漢語拼音聲調標記四項規則,我們歸納出兩項而已,第一項是一定要有主要原音,第二項是聲調標記在母音上。
第三題是問輕聲屬於哪種語流音變?輕聲的功用是什麼?輕聲屬於弱化。輕聲的重要功用是調整語句中字詞的輕重以適合生理需要、省時省力以提高信號效率、變換語音輕重以增加語言的音樂性。
第四題是問相連上聲(3+3)變調屬於哪種語流音變,相連上聲(3+3)變調特點是甚麼?屬於異化。我們覺得它的特點為前一個三聲的音要讀成二聲。
第五題是要整理現代漢語聲調表格,但是我在外面沒有回家用電腦,只好用寫的了(字很醜還寫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