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華人社會與文化-期末自評

這學期的課,就到今天畫了一個句點,但是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可不能畫上句點阿XD這學期在忙碌的狀態下考完試也做完報告了,在做完報告的當下,真的只想要大吼大叫的,因為累積起來的壓力真的好大阿😕😕放上一個影片,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也想要那樣做~~(看影片時,音量要斟酌放,不要像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一樣,被自己嚇到)



看完影片,內心默默地又跟著叫了好幾次之後,我要來把這學期做最後的結束了。
(1)經過這學期,你如何看待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內涵? 
  從剛開始選課時,看到華人社會與文化的時候,我的想法是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跟文化嗎,一定是一堂很簡單容易的課,但是從第一堂上完課之後我就覺得我錯了。就因為我們身處在華人的社會當中,有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理所當然,因為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那樣,所以我們都習慣了,但是其實在華人的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還要學習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範疇很廣,就像老師說的光光這幾周上課的時間,是不夠的,我覺得就是身處在華人的這個社會,所以對於華人社會還有華人文化會一直抱著好奇的態度,在生活中繼續學習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種種事情。


(2)在教學方法、閱讀資料、課程安排及教學評量這四方面,本堂課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從剛開始的教學方法開始,其實我很喜歡這種在課堂中,老師學生可以互動的感覺,現在的課幾乎都是老師單方面一直把資訊知識交給我們,但是這堂課的教學方法則是讓師生都可以互動到,還可以跟組員一起討論課程相關的問題,讓我們組員可以增進感情,也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經驗是甚麼。再來是閱讀資料,我覺得這就像是以前老師常講的預習,提早讓我們先閱讀一些相關資料,讓我們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很流暢很順利地上這堂課,而不會一問三不知。再來是課程安排,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學問的東西,要把課程安排的好、安排的流暢其實真的並不容易,就像我們的報告,我在安排的時候,因為都是自己本身就知道的資料,所以在安排的時候忽略了在聽我們講話的人並不知道我們後面要講甚麼,所以我們根本忘了要銜接的這件事。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學習大概就是課程安排這點了,尤其是我們報告真的讓我學到很多。最後是教學評量的部分,我很喜歡看大家給的評語跟建議,這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下次應該要怎麼改進,或是自己有甚麼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如果每次報告過後都有這個建議跟評語的部分,我覺得大家未來都會是報告高手。

(3)在未來的華語文教學課室,你會如何應用這門課所學? 
  這學期學了很多東西,在學校生活上,因為有參加活動,所以也會遇到很多外國人,像是去年就遇到很多泰國人,當初帶他們寫春聯或是體驗台灣食物等,其實很想教他們有關於華人文化的東西,但是因為不了解春聯,台灣食物也不知道要怎麼介紹,所以就只是讓他們體驗然後什麼都沒有講,上完這學期的課,我覺得很可惜我沒有早一點上,這樣我就可以把更多的華人文化帶給他們。

(4)自評滿分10分,這學期你會給自己幾分?請自我評價你這學期的表現(課堂表現/小組報告/線上寫作)?   7.5分。
  自評這件事情其實很有趣,這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檢視,我覺得我這學期在課堂表現上除了偶爾會回答問題以及跟很熱烈地跟組員一起討論之外,上台發表都是讓給文昇去講,這點有點不好,再來是小組報告的部分,這部分其實我給我們這組的評分不會很高,但是我覺得在找資料、借書到做簡報及上台報告的部分,因為做了很多事,所以給自己的評分不會太低,最後是線上寫作,這是我這堂課最喜歡的部分,每次打完真的會超有成就感,上完一學期的課,我覺得我的找資料能力也越來越厲害了,每次找資料的時候我都會秉持著要讓大家都看到這些相關的資料的心情去找,所以在線上寫作的部分我也覺得自己應該給自己好一點的分數。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呷飯皇帝大 餐桌禮儀

這禮拜上的課是餐桌禮儀,剛開始先講我們台灣人常常說吃飯囉,但吃的卻不是飯,接下來引用《周禮》中的一段話來講宴會時的餐如何擺放。再來就講到入座禮儀,方桌的排法跟圓桌的排法;只有一個主人跟有男女主人;西方跟東方等,在情況不同之下,誰先入座或是誰坐哪裡也會不一樣。我在念導遊領隊的書時,也有唸到這點, 入座禮儀的規矩真的很多呢!有很多地方要注意,不光是入座時要注意,上車的順序跟位子也要注意,這真的讓我很頭痛,會一直搞混,好難啊!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中國飲食禮儀」,裡面有講到關於宴飲禮儀和古代食儀,大家可以去看看。

接下來講到吃飯姿勢以及餐具擺法還有用餐器皿,除了吃飯姿勢東西方是差不多的,餐具擺髮跟用餐器皿的部分東西方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真的要注意,不然出去外面吃飯會很丟臉呢!像是用完餐餐具的擺放部分,依照不同的擺放方式就有很多意思,有時候擺放錯誤還會讓服務生誤會,雖然我覺得這應該是在吃西餐時才會比較常見。接下來是第一個問題討論,分別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入座禮儀重要?有沒有遵循有差嗎?我們是認為入座禮儀很重要,有沒有遵循也有差,因為來者是客,如何安排位子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以及敬意。第二題是問那如果沒有長輩或主賓時,該由誰先入座?我們認為主事人(也就是發起人)應該要最後入座,然後其他座位則由他安排。但是如果沒有發起人,那就自由入座。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一個網站講到中國餐桌禮儀的入座禮儀,他在最後有總結一個餐桌入座排序原則:以遠為上,面門為上。以右為上,以中為上。觀景為上,靠牆為上。還有餐桌入座座次分布:面門居中位置為主位,主左賓右分兩側而坐。或主賓雙方交錯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離,右高左低。

再來講到夾菜禮儀,我們看了一個影片是《二分之一強》中,外國人講到來台灣時所遇到的夾菜文化,讓他們很困擾之處,看完之後再來一個問題討論,有三題。第一題是問我們如何看待夾菜文化?我們認為這是長輩對我們的關心,他可能怕我們不敢動手夾菜又希望我們可以多吃點,於是就夾菜給我們。第二題是問如果遇到影片中的情況我們會怎麼做?吃完還是索性不吃?我們認為如果那樣東西吃了是會過敏或是對自己身體會有甚麼不好影響的就直接說,長輩會體諒,但是如果只是自己不喜歡或是不想吃的,就把它吃完,不然會感覺不禮貌。第三題是問分食奇怪不奇怪,請問你會與他人分享你的餐點嗎?為甚麼?我覺得可能是我家人的關係,我很喜歡跟別人分享我的餐點,如果是不熟的人,我會在還沒開動前先問他們要不要試試看,但是如果是熟的人,我就會直接拿給他跟她說可以吃吃看不一樣的東西,我跟朋友出去時也很喜歡大家點不一樣的東西,大家在一起交換吃,這樣一餐下來就可以吃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了!而我們這組的答案則是完全沒開動前,就先分好不奇怪,其他則是看熟不熟,因人而異。

再來講到進食禮儀,其實我覺得進食禮儀這點很重要,可以從進食禮儀中看出一個人的家教,每當我們家一起吃飯,有違反這些進食禮儀的部分時,我舅舅就會開始罵人,說我們這樣出去會讓人覺得很沒家教,不過當然有些是我們家自己人,所以還是會依照我們家自己的習慣(例如公筷母匙),但其他的行為因為會很沒禮貌,所以我覺的這很重要!這邊舉到四點,1.嘴裡的骨頭別直接從嘴吐出來 2.不邊吃邊說話 3.手肘不放桌上 4.使用公筷母匙。再來是飯後禮節,幾乎都在講關於筷子的禁忌。

在找補充資料時,我看到好多關於筷子的禁忌,不只我們有,日本也有,不過幾乎都是差不多的。其中「中式餐桌禮儀」這個網站就有指出11個關於筷子的禁忌。

還有看到日本的兩個網站「山ちゃんお箸のマナー講座」、「不可不知的日本吃飯禮節」的圖,我把它重複的弄掉併成了一張圖,看完就會覺得跟我們的差不了多少。



最後就是小組討論,第一題是看了這麼多用餐禮儀,請問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曾經被糾正過的經驗或者是最常聽到其他人被糾正過的禮儀?我們想到有三個,第一個是直接把手放在桌上吃飯,會被說是沒骨頭。第二個是菜夾不起來,就用兩隻筷子直接插進去菜裡面夾菜。第三個是菜沒經過盤子或是碗,夾了就直接往嘴巴裡送。第二題是問這樣的禮儀是否有傳承下去的必要?為什麼?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傳承下去,因為現在的小孩已經越來越沒禮貌了,如果連最簡單的用餐禮儀都沒了的話,那不知道會變怎麼樣。最後一個是問假如今天有位外國朋友要到你家作客,你會特別請他去注意甚麼樣的禮節呢?為什麼?我們認為一個是要看每個家庭的狀況而定,因為說不定那個家庭有甚麼特殊規定或是特別的習慣。另外一個則是不要來了之後就直接說不喜歡什麼,那樣會顯得很沒禮貌。

除了台灣有餐桌禮儀,其實世界各地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餐桌禮儀,我看到有一個網站「這些餐桌禮儀,不知道就糗了」,裡面講了七個國家的餐桌禮儀,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