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學術與文化

今天要上的課,在我預習時不小心睡著N遍,我就很擔心自己上課會睡著,沒想到自己一二堂課的日文寫作課,老師也是在講台灣歷史相關,於是我就這樣一整個早上都上跟歷史相關的課,以前就很討厭歷史的我真的覺得筋疲力盡阿!

剛開始老師先跟我們澄清了一下師資認證考試內容不是課程,再來是問我們關於華人社會語文化的考題有沒有中國近代史相關的題目,答案是沒有,而第二個問題是台灣的華語教師需不需要對中國近代史有基礎認識,我覺得是需要的,也不是說老師一定要甚麼都知道,外國學生基本上也都不會問到那麼深的問題,但是在我的想法裡,就覺得如果我是老師,如果我沒有對中國近代史有基礎的認識,我會覺得我好像少了些甚麼一樣。

剛開始進入這禮拜的主題時,老師問我們對於這次預習的內容的看法是甚麼,我腦中浮現的只有想睡跟無聊,雖然這些東西跟我們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但是真的要仔細去探究它,還是覺得很無聊啊!


在看完影片,老師講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台灣會這樣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權力」。在國中還有歷史這個科目時,我就覺得真的好複雜,有時候教科書寫的都會不一樣,不知道到底該看哪個,最後還是會相信課本的。原來在講歷史時,每個人的觀點跟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也會有不一樣。

接著是講學術思想,西方科學的驗證是經由一直不斷「觀察」「假設」「驗證」「觀察」,而現在就是現實驗證之後的發展。

接著是小組討論時間,老師介紹了我們用一個網站,所以我就用了這個網站把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用那個做了一下,做完之後,內心出現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以前在念歷史時就知道這個網站,我的歷史一定會很棒XD





第二、三題是在看到腳踏車亂停的狀況下,各家的思想會是怎麼樣,我們認為「儒家:把腳踏車牽走,並找到把腳踏車放那邊的人跟他說道理。 道家:放在原地不管它,認為放在那一定有它的道理。 法家:調出監視器並找到那個人進行開罰。 墨家:把腳踏車牽走並放好,內心還會出現小劇場(無限腦補)。而我們四個都比較認同墨家的思想,兼愛非攻,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就會世界大同,但是人還沒辦法做到這點,所以世界還沒大同。但是當老師問我們說我們認同墨家的思考,那我們真的有做到嗎?我只能大力的搖頭,雖然內心很想要這樣做,但是有時候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是因為人性自私的部分,而沒辦法兼愛非攻 。在找補充資料時,發現這個影片(廣東話),發現他們也把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從上課的態度中表現出來。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師資比較

這禮拜的剛開頭一樣複習了一下上禮拜的課程,講到了標準化測驗跟因材施教,在找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這篇文章「沒有標準答案就是思辨與邏輯嗎?」,最後一段寫到: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著一定的規則遵循。題目有著標準答案並不代表學生沒有多樣化的思考,更不意味在追求活化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全盤揚棄基礎學科能力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我們總是在講華人的教育就是給我們標準答案,才會讓我們學生變得沒有自己想法或看法,其實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的想法一直都是這樣的,但是看完這篇文章,我換個角度想,發現原來我們只是依循著那個規則走寫著題目要的標準答案,但是在寫答案的背後,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啊,就拿我最喜歡的數學為例,我的算法可能是這個,但是可能還有其他同學有其他的算法,那都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屬於自己的方式,但是大家算出來的結果都會是一樣的。後來又看到了一位台灣教師分享自己在瑞士教書時在那邊看到的台灣教育的盲點的故事「台灣教育的盲點」,文中寫到某一天在考試,瑞士的學生竟然寫滿了八張A4的紙只為了回答兩題申論題,他在文中也寫到:回到語文教育的本質。我不禁感嘆起我們台灣的語文教育,究竟培養出什麼樣的思維?重視細節考證?為了看似「懂得多」、「懂得對」沾沾自喜?我們曾經感受過什麼內在的思辨?曾經想過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怎麼陳述自己、捍衛自己嗎?沒有。我們只懂得是非OX,填充選擇。然後在一次次人生的考題上沮喪、失落,在一次次社會的冷酷裡寫下一個個被迫標準的答案,而已。再認真思考一下,結合這兩篇的想法跟我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台灣學生是已經習慣了那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方法,然而所謂的想法,好像真的已經因為我們的是非選擇題,而消失殆盡了。到底該不該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應該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跟正確答案,我覺到底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想法或是沒想法的人,好像還是看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接著是講華語初級課程比較容易談論到的類型,我們討論了一下,得到的結論是我們覺得容易談論到的類型應該是物質文化還有社會結構,因為在我們學日語的過程中,剛開始介紹的是自我介紹還有打招呼,再來就是介紹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東西,還有跟自身比較有關係的一些單字。

再來講到誰可以當中華民國的中小學教師與華語教師,大家討論完,華語教師跟中小學教師比起來,華語教師真的簡單很多,而我們的華語教師和中國的華語教師的條件也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相較下來,不論是報考條件或是認證的考試而言,我們都認為中國是國際生活應用(生活化)、重視學生、可以活用、重視語法。 著重在怎麼教那些學生。而台灣是重視知識量的深度,要訓練老師背後的東西,可是卻沒有訓練老師怎麼把背後的東西給學生。如果說兩邊有甚麼需要轉變的話,中國的教師訓練出來的話,在蒙古怎麼樣呢,我們的娜仁高娃同學表示他們是使用蒙古話(母語)教學,文法結構上教得不錯,但在對話發音上則沒有這麼重視。台灣的話,也是有這個共通點,但是也有表示來台灣,老師比較重視學生的互動,但我們認為是因為雷老師是一位比較例外的老師,台灣的教法的話比較像是照本宣科,一般的教法,這個是所需要轉變的地方。






在找補充資料時,看到的這個紀錄片,雖然時間滿長的但是我覺得挺有趣的,這是只有20秒的應該算是預告片的一個小短片。內容是在敘述
五個中國老師到英國支援教書之後,老師或是學生的一些想法看法。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師資題庫分析


這禮拜剛開始上課延續了上禮拜的課,講「華人不華人?」,分為血統論與國籍意識論,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關於DNA檢驗成果的影片,讓我想到我前一陣子看到的一個影片跟這個影片很像。


我覺得在這個影片中講了血統論也講了國籍意識論,最起初大家稍微介紹一下自己,也有人說自己很討厭德國人,而要驗DNA時,大家也都很有自信說「我是100%哪裡人,我是純正的哪裡人」,在大家的國籍意識裡,大家都認為自己就是哪裡人,可是當DNA結果出來時,大家都很驚訝,連那位很討厭德國人的男士自己身上都還有德國人的血統,最後竟然還有血緣關係的。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的確都是地球人,如果要追朔到很久很久以前,相信大家應該是來自同個地方的吧。

接著講到對於華人而言孔夫子(考試)才是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精隨,雖然大家都討厭考試,不過考試到底好或不好,好像還是因人而異,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學生,台灣的學生好像真的很沒有想法,也很不愛發言。無意間在臉書看到這篇文章 考試,是社會的老鼠屎,無聊時就把它看完了,看完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棒。

再來是考古題,雙十連假我特地把課本帶回家,還看了接下來的部分,但是我竟然忘記看教學課程網的進度了,結果竟然沒看到考古題,總覺得對老師很抱歉阿!在還沒看試題的情況下寫下了對考古題的題型是甚麼,結果我以為一定會考的申論題竟然只考了一屆就沒考了,的確,申論題的主觀意識太強了,會很難給分,不過在我的腦中好像申論題是一定要存在的題型呢!

作了華語教師的考題,有驚嘆了一下「哇!真是不簡單」,感覺老師就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樣了,題型好廣泛,像是我們看到的題目部分,我們就覺得題型有包含:歷史(人物),風俗習慣,宗教,文言文還有語意差別 等,接著是挑選一題最有挑戰性的單選題考同學,雖然很多題對我們而言都很困難,很想要挑好多題出來,不過我們最後還是選了對我們來講最最困難的一題(但是我忘記我們的題目是甚麼啦)。

接著是作外籍學生的題目,那些題目很多都是日常生活題,而不會到有歷史文化等層面的,當然在文章中會有很多華人社會的文化藏在裡面,不過這跟華語教師的考題真的相差好多好多,我們認為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外籍學生的考試對於我們而言是理所當然,幾乎都是平常在生活中就會遇到的事或是不會多想的事,而華語教師的考試則是需要知道更深更廣,更難,幾乎都是平常不會用到的東西。

像是在作考題時,我就會想為甚麼老師要知道那麼多,明明有些就是很冷門的東西,但是還是要知道,也許就是因為會有那些求知慾很強的學生會問,所以才要知道吧,從小到大都覺得老師很不簡單,不只要有知識還要有常識更要有耐心還有毅力,所有的老師都辛苦了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想像與定義

第二個禮拜上課,原本應該是第三個禮拜上課的,結果被意想不到的颱風搗亂了。上課時老師也很驚訝地跟我們說我們班的同學竟然變成有二十幾個。果然生活常常就是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好像就是所謂的計畫趕不上變化XD

這個禮拜上的課我們討論了很多東西,在定義社會與文化還有華人的部分,我們這組的三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於是我們就把我們的想法結合再重新敘述,真喜歡這種一起討論東西的氣氛!

對於華人的想像,我們真的常常就把我們台灣說成是台灣人,中國說成是中國人,其他會講中文的就幾乎說成是華人,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是華人,總是說別人是華人,結果自己也是阿!但是卻從來沒有留意過,覺得我們人真的是非常神奇的生物,常常自己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裡,卻常常沒有察覺。

其中老師有講到台灣在日本發生311事情時,我們給了他們很多幫助的事,不過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人好像越來越仗著這件事情,覺得台灣對日本有恩,所以去日本旅遊時變得很沒有水準,感覺降低了台灣自己的格調,我覺得我們的確是給了日本很多幫助,他們也很感謝我們,不過我們台灣人不應該因為這樣就變得很沒有規矩,總不能十年後還是一直在講著我們對日本有恩,畢竟在我們地震時,相對的日本也有幫助我們啊!

後來小組討論時,其實我們對於文化認同如何形構這個問題想了很久,雖然都有課本,也有試著在裡面想找到答案,不過我們對於這個問題著實的覺得很困難呢!下面是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雖然已經有上傳到教學課程網了,不過還是想放在這邊,說不定以後再看一次,會覺得自己這組怎麼可以想出這麼棒的東西呢哈哈哈。

1. 
文化認同在講自己是誰,是自己由來的定義。而形構,我們所討論的是一個地區經過教育、環境、自己思想而衍生出對於文化的認同,認為自己是誰。 
我們認為台灣屬於華人範疇,雖然台灣有原住民,有十六族,但從荷蘭時代以前就有華人在台灣附近生活、貿易,在之後好幾個朝代,大家引進華人作為生產人口的模式,所以我們人種是華人,教育也告訴我們是華人。 

2. 
春聯本身而言要迎接一個新的年,是吉祥話,要貼在門上,另一種文化符號的話像是漢字、繁/簡體,它的文化想像就我們當初造字,有六書等,這就是我們對字所創造出的一個想像。 
親屬稱謂的文化想像則是對於長幼有序和儒家思想的體現。氛圍則是一種親暱的表現。 

3. 
高雄的文化想像象徵是"高"字和85大樓。 
臺灣的文化想像象徵是鳳梨酥和珍珠奶茶。

其實對於台灣的文化想像有很多很多,不只是吃的還有有名的景點等,當我們問到外國人這個問題時,他們好像大多數的第一個反應是不知道台灣在哪裡,不然就是把台灣跟泰國搞混,大家的回答真的是各式各樣的呢!我覺得華人社會是一個很有趣又很多元的社會,只是我們身處在其中,常常沒有發現它的樂趣,而把那些樂趣當作是理所當然的節慶也好,活動也好,也許我們在體驗那些節慶或活動時,可以在其中多多發現那些樂趣,還可以跟其他國家的社會型態比較看看。